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内经论六淫致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经论六淫致病
[复制链接]
86
|
0
|
2019-8-23 00: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六淫致病的临床表现特征的描述。一般来说,自然界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寒热燥湿风的不同气候,寒热燥湿风的太过伤人便是六淫邪气。风气太过,可导致多种以动摇为特征的病证,如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导致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火热太过,可引起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而致泄泻稀溏,故濡泻又称湿泻。
首先,“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提出了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病证。风热燥寒湿本是自然界气候变化要素,其太过各有征象,而其致病则显示相应病象。这里的动、肿、干、浮、濡泻就是其相应的病象。
其次,根据病象,探求病因病理,即提出了病因辨证的观点,这对临床分析病机以及确立治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病因辨证的要点,强调的病因不仅仅是外界的寒热燥湿风的不同气候即六淫,而且还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类似寒热燥湿风的病因病理,故又称“内生六气”,后世称之为“六气为病”的病机学说。如将动摇振颤等症状视为内风之象,将津液干涸的表现归为内燥所生等,均是对原文的运用。当然,临床上对病象的判断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风胜则动”为例,其“动”象的判断,主要遵循两点:一是“不动而动”,即人体正常无动象的部位出现了异常动象,如筋肉跳动、面肌抽动等;二是“动而太过”,即人体正常活动的部位,出现了异常太过的动象,如头部摇动、四肢抽搐痉挛、四肢震颤、哮喘等。上述异常动象即可从风考虑。又如燥的判断,以孔窍皮毛干燥、皮肤皲裂、口干舌燥、尿少便干为主,但热象不明显,即无尿黄、痰黄、舌红苔黄等症,否则就应从热伤津液来考虑,而并非属燥。
最后,根据病因,审因论治,正所谓“治病求本”。这里应注意的是,当分清病因属外还是属内,因属六淫的治疗方法与“内生六气”的治法是不同的。如属外风所致的咽痒、阵发性咳嗽,当以发散外风为主;而属内风所致的哮喘咳嗽,则当以平肝熄风为要。在此基础上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而燥属秋季主气,五行为金,气主收降,燥的病象是由气机收降失常,津液不布所致,故应用辛苦温之品以发散,《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则是很好的治疗指南,临床用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杏仁、生姜、橘皮等)、桑杏汤(桑叶、杏仁、豆豉、浙贝、沙参、栀子皮、梨皮)治燥也正是其运用。至于内燥的治疗,则应根据症状,辨别脏腑,进行治疗。
六淫致病,风寒热湿燥火之中湿邪相对更为复杂多变,后世对“湿胜则濡泻”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发挥。如沈金鏊《杂病源流犀浊·泻泄源流》言:“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而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强调治泄当首先调脾祛湿。并且,由于祛除湿邪有多种不同的途径,而导致临床治疗湿邪的方法和组方各有不同。如健脾以运湿、苦温以燥湿、淡渗以利湿、芳香以化湿、助阳以温化寒湿、苦寒以清泄湿热等。今重点介绍以下几个。
健脾运湿以治泻:李中梓《医宗必读·泻泄》云:“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由于脾能运化水湿,因此诸补脾健脾的方药,多数均有治疗泄泻的功能,如《和剂局方》记载的参苓白术散(白扁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四君子汤(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异功散(四君子加陈皮),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白术)等,均有治疗脾气虚泄泻的作用。
苦温燥湿以治泻:《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和剂局方》中的平胃散,用于治疗脾胃不和所至的厌食、呕吐、泄泻,方中的苍术、厚朴均为苦温之剂;藿香正气散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泄泻,使用苦温的陈皮、半夏、厚朴;《医方考》中的六和汤治疗湿伤脾胃的霍乱吐泻,使用砂仁、半夏、厚朴等。
苦寒以清泄湿热:苦寒药则用于治疗湿热性泄泻,如《伤寒论》中葛根芩连汤治疗热性泄泻,用黄芩、黄连;《霍乱论》中连朴饮治疗湿热内蕴的霍乱吐利,用黄连作主药,等等。
温阳化湿以治泻:湿为阴邪,得阳则化,因此,通过温阳助阳之药温化寒湿,可以起到利止泻停的作用。如《内科摘要》中治疗五更泻的四神丸,药物组成为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红枣,方中补骨脂、吴茱萸均系大温之品,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伤寒论》中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真武汤(附子、生姜、茯苓、芍药、白芍)等均可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可看作是温阳化湿治疗泄泻的具体应用。
淡渗利湿以治泻:张介宾《景岳全书·泻泄》言“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后世有“利小便而实大便”之说。以此方法治疗泻下的典型方药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五苓散,认为此方不仅可治疗膀胱蓄水证,尚可治疗霍乱、吐泻交作之证。明代朱丹溪以五苓散和平胃散组成胃苓汤,治疗中暑伤食的腹痛泄泻。《伤寒标本》用滑石、甘草组成的六一散治疗感受暑湿的吐利泄泻,其原理亦在于此。
综上所属,虽然各家论述不同、方药各异,但是无不源于《黄帝内经》中“湿胜则濡泄”为理论。由此及彼,我们应该看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对中医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辨证论治思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当然,《内经》中关于六淫致病的论述还有很多,大家都应该认真研读、仔细揣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冥朝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