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小议《内经》中的形脏腑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小议《内经》中的形脏腑
[复制链接]
197
|
0
|
2019-8-23 01: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何谓脏腑?《内经》对脏腑概念的认识为后世乃至现今的中医学理论所遵循。首先,认为脏腑应在人体内部,具体而言是位于胸腹之内,如《灵枢·胀论》云:“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脏禁器也。”其次,脏腑均有一定形态,如《灵枢·经水》说:“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皆有大数。”其形态的纪录可见于《灵枢·肠胃》及成书稍迟的《难经·四十二难》等篇章中。其三,脏腑的功能有别。脏以藏为主,所藏之物包括精气、血气及神气;而腑则以传化为主,所传化之物包括水谷和津液等。脏为阴,腑为阳。如《灵枢·本脏》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其四,脏腑各有一条自己的经脉。因而也才有《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脏”、“太阴脏”的称呼。同时《内经》认为“脏”为人体根本,人体有着以“脏”为中心,按其功能活动上的一定规律,一定层次进行联系的,包括腑、体、窍、华在内的功能活动系统。具有这样含义者才可称为“脏腑”。脏腑的这一概念,在《内经》中占有主导地位,并被后世广泛地运用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的发展。
《内经》还存在着脏腑的另一种概念,即“形脏腑”概念,虽然它属于区分脏腑、确定脏腑的早期产物,现已不再使用,但又确实广泛存在于《内经》及注家注本之中,应为《内经》时代一派医家的学说,所以学习中医者、欲研究《内经》者及欲了解中医理论形成者则不可不知。
《内经》提出了“形脏”概念,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与此说相类似的还可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等篇。神脏,主要指心肝脾肺肾,似无可争议。而对形脏的理解则有很大不同,王冰谓:“形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形分为脏,故以名焉。”而张志聪注:形脏者,脏有形之物也,“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后世多宗张说,如《素问注释荟萃》、《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等。其实从《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以及“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来看,这里的九脏当指三部九候所候之脏器无疑。而该篇又说:“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可知九脏当指肝、肾、脾、肺、胸中、头角、口齿、耳目。九脏之称早在《内经》之前就已存在,如《周礼·疾医》曰:“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至于为什么叫形脏,王冰讲得较明确,他说:“所谓形脏者,皆如器外张,虚而不屈,含脏于物,故云形脏也”,“形分为脏,故以名焉”。很明显,所谓形脏就是指形在外,直观且又藏蓄精气之类。故其脏概念与现今不同。属于这类概念的脏腑《内经》中有其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腑……背者胸中之腑……腰者肾之腑……膝者筋之腑……骨者髓之腑……得强者生,失强者死。”对于此文中的“五脏”,历代注家多释为五神脏,而李今庸《读古医书随笔》则持不同见解,认为此段的五脏用的是形脏腑的概念。《素问·诊要经终论》在谈脏腑主时时,用五神脏加上头,各主两月,这一现象以五行理论是解释不通的,其实这正是把形脏头混入五脏之中,五神脏与形脏并列而不分的一个反映。这种现象说明当时脏腑概念尚不完善,还较混乱。这一点也可用下例为证,《淮南子·卷七·精神训》在谈五脏与天气相应时说:“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而《淮南子·卷四·坠形论》在谈五方五色与脏腑相配时则把肝心肺肾胃同列。这也正是把腑胆、胃混入五脏中,脏、腑并列而不分的反映。
“形腑”一词,虽然《内经》原文中未出现,但《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背、膝、腰之类则是它的应用。明确提出“形腑”者,当推王冰,他在注《素问·气穴论》“腑俞七十二穴”时说:“腑,谓六腑,非兼九形腑也。”九形腑为何?笔者尚未从文献中查到,但从名称可知,它同形脏的概念大体属一类,均指人体的身形部分。九脏是根据人应九野而来,九形腑亦当是人体身形应九野的分类,据《灵枢·九针论》所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巳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戍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戊己。”我们认为,所谓九形腑可能就是本篇所说的应于东北方艮宫的左足、应于正东方震宫的左胁、应于东南方巽宫的左手、应于正南方离宫的前胸以上部位、应于西南方坤宫的右手、应于正西方兑宫的右胁、应于西北方乾宫的右足、应于正北方坎宫的腰至下窍部位以及应于中宫的腹部。
《素问·五脏别论》的“五脏六腑”不同于《内经》其他篇章的“五脏六腑”,其中缺胆,因胆属于“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而不在传化之腑之中。既然如此,那么此“六腑”包括什么呢?除该篇点名之“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外,按该篇经文本义,当有魄门。从文字看,紧接“传化之腑”句下即论魄门,概念是统一的;从功能看,魄门使“水谷不得久藏”,亦符合“传化物而不藏”的六腑概念,故于鬯在《香草续校书》指出:“魄门亦为传化之腑之一,合为六腑。”魄门为腑之一,实则正是“形脏腑”概念的运用。
《内经》“形脏腑”的概念现已不再使用,我们认为它属于区分脏腑、确定脏腑的早期产物,因其不完善、较混乱,且把表现于外的器官及身形部位也定作脏腑,不符合在《内经》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脏腑定义,因而未被后世所重视。《素问·五脏别论》开篇就论述了当时方士对脏腑概念认识不一、混乱的情况,说“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就如同奇恒之腑概念一样,形脏腑概念也是当时一派医家的认识,属于脏腑概念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也是《内经》时代关于脏腑概念的各家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