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银屑病治疗须“测汗”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银屑病治疗须“测汗”
[复制链接]
87
|
0
|
2019-8-23 01: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作者的话 把银屑病的治疗目标从皮损消失转变为“得正汗”,为中医治疗银屑病开辟了一条新路;把中医汗法从发汗拓展为以汗为目标的“广汗法”,使中医的治法理论更容易落在实处。这是笔者近年来的思考和努力方向。很多同道将“广汗法”试用于银屑病及其他疑难杂病的治疗,出现了很多共性问题。笔者对于“汗”思考有年,对于汗在疾病预防、治疗、巩固疗效、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略有心得,今总结成系列短文,每周一篇,希望与同道共同探讨。
测汗是由叶天士首先提出的。在《吴医汇讲·温证论治》中有“热病……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之语。王孟英收入《温热经纬》时据种福堂本删除多字,改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于是“测汗”之说并不为人熟知。
王氏删字本意已经无从考证,但王氏此举却让一种重要的临证思路与当时的中医界失之交臂。应该说,叶氏“测汗”之说代表的是一种更直接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的中医临床理论。在中医需要与西方科学对话的今天,“测汗”说所代表的中医临床理论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测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测以汗”、“以汗测之”。是以观察有没有得汗,来达到验证治疗措施的目的。治疗方向是否正确,治疗是否到位,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征。叶氏的本意,汗便是这个指征,故需要检测出汗,简言之为“测汗”。
测汗之“汗”,把中医传统意义上八法之一汗法的发汗,转化为验证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志。治疗后得汗,便验证了治疗的正确;反之,治疗后没有得汗,便证明治疗是错误的,或者方向正确但方药尚不到位。
叶氏所言之“测汗”,与笔者提出的“广汗法”涵义完全一致。用赵绍琴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汗之,是目的,不是方法”。
章虚谷言:“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温病学的斑疹理论同样适用于银屑病皮损形成的解读。银屑病患者体内有热已是医界共识,而银屑病皮损处无汗也是有目共睹的。具体是先有无汗,还是先有热——是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还是如杨栗山所说“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都可以先不必追究。风寒需要得汗而解,而如叶氏所言温病也需要“测汗”来明确是否已解(温热病“测汗”直接称之为“解而汗出”当更容易理解)。看来,从“汗”来解读疗效,可以回避寒温之争。
“汗”是直观的、客观的指征,“得汗”是中西医学都可以承认、可以顺畅沟通的临床路径。判断疗效(包括近效和长效)选择这样的客观指征,容易让患者信服,容易发挥中医的优势,也容易让西医学界理解和认同,这样便可以更好地中西结合、医患互动。看来,客观指征不仅存在于西医的化验室,患者的体征和自我感觉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客观的。
要更好地理解叶氏“测汗”之说的重要意义,先来看看章虚谷所说的“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笔者所讲的“得汗三基础”章氏讲到了两点:津液充足和气机通畅,还有一点是阳气健旺。
“测汗”,通过汗测到的是阴、阳和通三方面的问题,三者都测试正常,不就是健康了吗?一直能保持正常,不就是在保健了吗?如此来讲,一个“测汗”,便可以照顾到预防、治疗、保健、养生的方方面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亦夕醉知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