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振兴中医不应舍“本”逐“色”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振兴中医不应舍“本”逐“色”
[复制链接]
211
|
0
|
2019-8-23 01: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的振兴和发展,在于其“本”的稳固、队伍的充实和壮大,不在于其“色”的发展,不在于是脉诊、望舌,还是CT、B超。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不一定就不是中医,处方开中药不一定就是中医,在中医理念指导下的医事才是中医。皋永利先生撰文《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称:“中医的发展首先是中医特色的发展,没有特色的发展,就不可能带来中医的根本发展。”(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11日3版),实乃舍本逐末。
色着于事物实体,区别事物着眼于“本质”,而非“其色”。色可以变化,也容易改变,易于涂改。“本”的改变则是事物本质的改变,其改变关乎事物本身的存亡。
涂抹的“特色”
在《科学把握和发展中医特色》一文中,皋先生不说中医的“质”,反复论述中医的“色”,并将中医“特色”涂涂抹抹。一会说:“建立在中国传统自然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理论,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表现出了‘部分’笼统和细节上的模糊”,并说:“笼统与模糊不是科学理论所应有的”,这显然是给中医定性说:中医不科学。一会又否定说:“更为一致的是,作为科学的中医和西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都共同遵循着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这里,又肯定“科学的中医”科学了。一会又说:“中医不能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具有不同于西医的认识层面和角度,就从根本上将中医与现代科学分开,中医的发展就丝毫也不能问道于现代科学。”这里中医又成了“道”。中医究竟如何定位,涂什么“色”,皋先生涂抹得“模糊”又“笼统”。
中医的“质”是什么,中医人都知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四气五味、升降归经等,是中医基础理念,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医的“本质性特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舍此,列举再多的“中医特色”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海市蜃楼。
错位的“特色”
皋先生说:“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论思维,既是区别于西医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特色。”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这不是中医特有的“特征”或中医理论特有“特色”,更不是什么中医“根本”或“核心”。西医的系统思维自不待言,西医也有“整体观念”。比如,常服雷米封,防止伤肝,同时服用维生素;做骨癌手术,防止肺转移;治疗糖尿病,同时预防各种并发症等,这都是“整体观念”的体现。
还有的人把“辨证论治”也说成是中医的“特色”,这是错位的“特色”。“辨证论治”就是将收集到的与该病人疾病有关的信息资料进行辨证分析,制订诊疗方案,并观察病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西医又何尝不是如此,西医要收集各种检测、影象等资料进行分析诊断、辨证论治,有时还需要多个医生会诊,这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形式之一。
西医没有“阴阳五行”等中医概念,依据西学理念统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则以“阴阳五行”等基本理念统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者“色”同,“质”不同,怎么能说它们是中医的“特色”呢?(封志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肿瘤治疗中心
临床经验
杏林杂谈
中医内科
尊生保健
医学视频
肝病治疗中心
肠炎,痢疾,疟疾
传统文化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