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告别西化 实现中医梦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告别西化 实现中医梦
[复制链接]
89
|
0
|
2019-8-23 01: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笔者近日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医影响世界论坛——中医哲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发表《告别中医西化——兼论从复兴中医到人类医学革命的使命与战略任务》一文。现就其中部分观点,与大家讨论。
中西医应并存并重,优势互补
中医是一门具有基础科学体系与辨证论治技术体系的医学科学,是当今世界唯一可以与西医相匹配的医学科学。从定义上讲:“中医学是以哲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而西医的生物医学则是“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
中医学既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简单、零散的经验疗法。正如德国慕尼黑大学著名教授M.波克特先生2005年5月在北京的一次学术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因此,中西医并存并重,优势互补,天经地义,不可偏废。
告别中医西化是复兴中医第一关
一百多年来,民族文化自卑症、近代科学主义、近代哲学贫困,一直是我国近代文化中挥之不去的三种弊端。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之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以中西医结合的名义,用西医所依托的还原性科学方法,亦即近代物理学、化学的观念与方法,对中医进行着验证、解释、改造。这种做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医西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上升的时期。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的做法,借着当时社会上行政包办学术的习惯,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上牢牢地固定了下来,从而铸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一桩极为罕见而又隐蔽的“文化冤假错案”。不论是行政包办保护了中医西化,还是文化弊端捆绑了行政管理,讨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医生存发展的危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高度的关注。
具体来讲,这一文化冤假错案的危害主要有四:一是造成了中医固有的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辨证论治技术体系的严重解体,造成了中医的临床水平朝着经验化方向的不断倒退与萎缩。二是造成了学术界空前的文化、科学精神的溃败,以致形成了当代中医学术研究上学风空束,游谈无根的弊端,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勇于坚守科学原则的人,逐年来不断地在减少。三是干扰了《宪法》关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以及“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总方针的贯彻落实。四是阻碍了我国独有的两种主流医学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我国中西医配合的医疗卫生创新体制的建设步伐。
这一文化冤假错案的实质是,科学对科学的误解,文化对文化的摧残。这一文化冤假错案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是,它不同于社会上一般意义的冤假错案,而是一个学术性是非与行政管理体制纠缠在一起的文化冤假错案。既需要在哲学、科学、文化方面深入研究,分辨原委,澄清是非,也需要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不断改革以往落后的管理模式与体制。
告别中医西化,就是要在中医学术发展与学术评判中,告别建立在近代物理学、化学基础上的,本来是西医所有的话语权。告别中医西化,就是要以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与临床技术体系为根据,重铸中医之魂。告别中医西化,也是在文化科学领域里,在中医学术发展问题上,大兴学术民主自由之风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复兴中医是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突破口,告别中医西化是复兴中医的第一关。对此,我们应有知难而进的决心和深入细致的准备。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男科病治疗中心
杏林杂谈
性病,艾滋病
患者心声
传统文化
突发急性传染病,甲流,禽流感,SARS
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心
新闻中心
高血压病治疗中心
中医资源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