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伤寒杂病论》黄疸诊治规律探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杂病论》黄疸诊治规律探要
[复制链接]
195
|
0
|
2019-8-23 0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论及黄疸,又于《金匮要略》中设黄疸病篇,今据两书探讨黄疸病证治规律如下。
黄疸正义
黄疸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尤以湿热交蒸所致的黄疸型肝炎较为多见。《内经》说:“湿热交蒸,民当病瘅。”指出瘅(疸)病是湿热之邪所引起。《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亦,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概括了黄疸型肝炎的一般症状和体征。
然而仲景所论黄疸是广义的。如说“诸病黄家”、“诸黄”,又说“黄疸病小便色不变”,“男子黄,小便自利”等。仲景书有“女劳疸”之称,谓“此为女劳得之”。认为肾病可以发生疸证,其候“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久之可变成黑疸,面黑微黄,目四周青,心中如瞰蒜薤状,大便溏黑,肌肤不仁等。酒疸久久不愈可变为黑疸,如黄疸型肝炎久延不愈而致晚期肝硬化者,即可见到此种证候。由此可见,仲景之女劳疸非专指黄疸病,是作为鉴别诊断而提出的。再有男子虚劳萎黄,是气血两亏所致,亦应视作鉴别诊断。仲景所论黄疸包括今之急性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败血症、回归热、中毒性感染、蚕豆黄、疟疾、晚期门脉性肝硬化、急性肝萎缩、阿狄森氏病、贫血等,皆可在不同阶段出现发黄证候。正因为如此,异病同证便可以同治。故黄疸可用猪膏发煎,亦可用柴胡汤。女劳疸演变成黑疸可用硝石矾石散,酒疸变为黑疸亦可用之。黄疸一病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证候,所以同病异证又需要异治。如热胜者用茵陈蒿汤,湿胜者用茵陈五苓散,中虚者用小建中汤等,体现了张仲景对黄疸辨证论治的精神。
病 因
感触外邪 《伤寒论》说:“伤寒身黄而发热” (26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261),“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263)等,即为外感寒邪所致黄疸。又如“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乃说明疸病由热邪、湿邪所致。寒、热、湿皆属于热病范畴,故《千金翼方》说:“凡遇时行热病,多必内瘀著黄。”《三因方》说:“五疸之外,有时行瘅疟、风寒、暑、湿等疸证不同。”感触六淫邪毒可致黄疸。至若淫邪毒盛,伤及营血,则发急黄,乃黄疸之重症。如《诸病源候论·急黄候》便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
饮食不节 《金匮要略》曰:“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即以黄疸病责之于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机能,水谷酝酿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泄溢;浸淫肌肤而发黄,故有谷疸、酒疸之称。
脾胃阳虚 如《伤寒论》说:“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200),“太阴者,身当发黄”(192)等,乃脾阳虚不能化湿,寒湿郁阻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故《类证治裁·黄疸》说:“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
虚劳血亏 《金匮要略》曰:“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此即虚证黄疸。《医宗金鉴》说:“妇人产后经崩,发黄色者,乃脱血之黄色,非黄疸也。今男子黄,而小便自利,则知非湿热发黄也。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斯时汗下渗利之法俱不可施,唯当与虚劳失血同治,故以小建中汤调营卫,黄自愈矣。”黄疸病程中若有虚黄证候,亦可从虚劳论治。
血瘀湿阻 《金匮要略》说:“尺脉浮为伤肾。”“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其证身虽黄,而额上黑,大便必黑,乃肾虚血瘀,湿邪阻滞所致。亦有酒疸经治不愈,邪渐入血分,久久变为黑疸,其证面目虽黑,而微带黄色,是由脾而及肾也。
分 类
仲景论黄疸,在《伤寒论》谓为发黄、谷瘅(疸);在《金匮要略》则称为谷疸、酒疸、女劳疸,而酒疸、女劳疸久之可演变成黑疸,又有虚劳萎黄,总计有六类,其中女劳疸与萎黄可视作鉴别诊断。究其阴阳虚实属性,则瘀热发黄为实热证,谷疸有属于湿热者,有脉迟属寒湿者,酒疸为燥热证,女劳疸为肾虚瘀热,黑疸为阴虚血瘀,虚劳萎黄乃气血失荣。瘀热发黄、谷疸热化、酒疸为黄疸阳证;谷疸寒化、黑疸、萎黄则为黄疸阴证。仲景明论六种黄疸,至隋代巢元方据证分作九疸候,唐代王焘更有三十六黄之称,愈演愈繁。元代罗天益则由博反约,将黄疸分为阴证阳证两类。明代张景岳宗其说:“黄疸……不出阴阳二证,大抵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景岳全书·黄疸》),并确立阴黄阳黄之命名。然清代沈金鳌认为,阴黄阳黄乃“湿热郁蒸变色,大抵湿胜则所熏之色熏黄黑晦,热胜则所熏之色如橘黄鲜亮,最宜分别”(《杂病源流犀烛》)。如果说景岳以虚实分黄疸为阴阳二证,尚可概括仲景广义黄疸之论,那么沈氏以湿热分阴阳,则只是仲景所论黄疸的部分内容。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冥朝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