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试论轻可去实与临床应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试论轻可去实与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172
|
0
|
2019-8-23 0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临床上,对于某些疾病固然需要性能浑厚、剂量偏大的药物治疗始能奏效,但也不尽然,有时用性能轻巧、剂量轻微的药物,同样能收到出人预料的效果。古人云“轻可去实”,笔者对此的理解是:“轻”一是性能轻巧,二是剂量小于常规的用量;“实”一是指病情重、复杂,二是指除上焦以外的中、下焦疾病。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轻”即指的是药物性能轻巧,其创立的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就是用来治疗外感风热、上焦肺经病变的名方。笔者所阐述的“轻”是指剂量轻微、小于常规的用量,同样能治疗中、下焦病变,乃至妇科疾病,故扩充为“轻可调中”、“轻可导下”,运用得当,切中病机,疗效满意。
临床应用
1.风火之邪,上犯清窍 如火眼、牙痛等病(急性结膜炎、牙周炎等属胃火型)多因风火随络脉上犯头面而致。风邪宜祛,火邪宜清。祛风药性多升,清火药多偏于降,这时运用轻剂量方药疏头面之风,清脉络之热,效果很好。如治火眼用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6g,秦皮5g,黄连2.5g,黄柏2.5g,薄荷2g,菊花3g。其中黄连、黄柏另用沸水浸渍片时,再兑人煎成的汤药中。原方治疗厥阴热利重,因取量轻,连、柏麻渍,更用薄、菊为佐使升引头目,故能在上部发挥清肝络之火而明目的作用,此是苦降辛升之法。再如胃火牙痛,常用石膏知母汤加味:石膏6g,知母5g,甘草1.5g,生地黄5g, 白芷2.5g,细辛lg。因齿属肾,龈属胃,火热致痛,石膏、知母清阳明之火,生地黄滋少阴之水, 白芷走窜胃络,细辛通行肾经,轻清引达,经络之火得泄,齿龈之痛自宁。
2.胃肠道疾病 夏秋季一些胃肠道疾病,升降悖逆,中焦闭郁,上下不通,呕恶不止,服苦降止呕药不效,取苦辛合剂,纵泄横疏,则郁者可达,闭者可开,逆气得平,呕恶自止。对此笔者常用连苏饮,并用本方合小剂量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胃痛泛酸效佳(属肝郁脾虚型者)。其原理也不外苦降辛开,以达到调中缓痛的目的。黄连一般不超过3g,过重则因药性苦寒沉降,其性变呆,少用可随佐药或上或中而清火靖邪。如配香附名香连丹,治火郁胸膺诸症;配吴茱萸名左金丸,治肝郁生火诸症。都取其小剂量,验之临床,效果可靠。
3.慢性消耗状态 久病或过服苦寒剂、攻消剂及重剂量方药,以致中气疲惫,胃纳困顿,或低烧久用清滋药不退,可用轻剂疏泄,凋补畅利中焦,使胃醒气苏,可收拨乱反正之效。临床往往有不少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人服用一段时间香燥攻伐的中药后正气耗伤,病人感到精神疲惫,胃纳呆滞,肝区疼痛加甚,这时相机选用小剂量归芪建中、补中益气、归脾等方,可使胃纳渐苏,精神转爽,疼痛缓解。高血压病过量使用镇潜药,部分患者有胃脘重坠感或神志呆滞的感觉,这时给予轻剂外台茯苓饮(参、术、苓、橘、枳、姜)加石菖蒲,能使神舒气爽。本方制成散剂煎服,治小儿乳食不化、吐泻不止及百日咳(加半夏),每用3~5g甚效。一些长期低热病人神疲困惫,有中气不足体征,仅用滋阴退蒸药不能取效, 此时用轻剂量补中益气汤甘温调补,可奏除蒸退热之功。许多疾病在相对困顿的阶段,如何转归取决于胃气的旺馁,而三焦以畅利为顺, 中土之治,只要清利疏通即得,重剂反为不宜。胃气得治,升降有权,脾津上升,肺气肃降,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宗气斡旋有力, 自能引药祛邪。所以轻剂在慢性病中对症而施,一方面因势导邪不伐无辜,另一方面少量频服,对胃没有副作用,又能渐运复苏之功,无滞呆伤克之弊。
4.妇科疾病 妇科有不少病症,属于功能性疾患,多从月经不调而来,往往一俟月经通调,周期正常,其他症状也随之告愈。笔者认为调经之方也是以轻剂量为好。常用下方出入化裁为治:当归5g,川芎3g,酒白芍3g,陈皮2g,酒炒吴茱萸lg,香附3g,茯苓2g,丹皮1.5g。热加黄芩2g,寒加官桂、艾叶各1.5g。晨晚空腹服用,从经行第1天起,每天1剂,服至经行停止为止。到下次月经来潮,再依前法服用,如此调理3个周期,一般就能调经归于正常,其他诸症不治自愈。再如《傅青主女科》保产无忧汤一方,药用当归、川芎、菟丝子、酒川朴、酒白芍、枳壳、羌活、贝母、荆芥穗、黄芪、艾叶、炙甘草、鲜姜引。功用未产能安,临产能催,偶伤胎气,势欲小产危急之际,一服即愈,再服全安。笔者并用此方治疗数例跌仆伤胎、腹痛流血欲堕的孕妇,效均卓显,也是药随病势,顺机取效的缘故。
应用时注意的问题
轻剂量方剂应取方专而药纯,忌驳杂,不然药效因受牵掣而失其轻巧灵活之性。上焦轻剂宜食后服,散剂急火煎开即服为佳,香气全而药力锐。黄连、龙胆草等中下焦苦寒药,可用开水浸泡(即麻渍法),取汁兑合煎成的药汤,取其轻清之气, 以泻络脉游行之火。久病调理的汤剂或散剂,食前服用为宜,久病胃虚,应着重顾全胃气,取少量频服,微微疏拔胃中生气,渐使来势转旺,理正而不伤胃气。下焦服药取文火以慢煮,空腹服用使达下部,服药期间禁忌生冷瓜果及酸味食物,以免影响药力。应注意临床并非所有病都是轻剂能奏效的,凡遇病情复杂,非复方、大方不能为功;病邪深重,非重剂不能取效的症候,都要因症而施,勿犯病重药轻,杯水车薪之弊,以免贻误病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冥朝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