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论《内经》脏腑与神志的关系
[复制链接]
168
|
0
|
2019-8-23 01: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经》是多种医学流派、各种学说结合的产物,表现在脏腑与神志关系的问题上,则有“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不同。“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理论,两者的理论内涵及立论依据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
中医学接受了中国古代哲学“心为思官”的认识,并结合中国社会制度传统的君臣制观念,形成了《内经》以君臣相傅论脏腑、其中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思想。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等。不仅如此,《内经》还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统领于心,如《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言心具有主神明、精神之功,为人体之主宰。
《内经》在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的认识,倡导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同时,又提出了“五脏藏神”的观点,如《素问·宣明五气》、《灵枢·本神》及《灵枢·九针》等指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从五脏整体角度阐发了脏腑与神志的关系。由于五脏所对应的五神,其概念相互交叉包容、互为基础,而五神的产生与调节又是以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为基础的,故五脏藏神的含义在于把五脏看成一个整体,把神志活动(主要指认知、思维、意志过程)看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理解为五脏整体协调配合而完成对人认知过程的主宰作用。其五神之神、魂、魄、意、志划分为五行、归属于五脏,仅是从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中的某些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出发,给予类比而成,是用五行特性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并非是对认识、思维、意志过程的实质内容与阶段进行严格的分类。因此,这一描述可以看作是为了说明人的认知、思维、意志过程也具有五行的某些特性,并且是以所有脏腑的参与作为基础的,其实也正是强调了五脏整体协调对它的主宰作用。故可以说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及哲学界“一元论”的思想;而以五行特性分析人体,立五脏为本,将人之神志活动分属五脏,则颇具“多元论”思想,二者当属《内经》时期不同医学流派的反映。
虽然如此,但是“心主神”与“五脏藏神”也有相通之处。
首先,两者均强调形神一体。《内经》认为神以形为基础,同时又主宰形,形与神俱才是健康之人。无论是“心主神”,还是“五脏藏神”,也均强调了这一点。前者不仅提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由心所主,而且人体之形五脏六腑亦以心为君主之官,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统一,把心理和生理、形与神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五脏内藏精气,是产生人体神志活动的重要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的变化时,会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并产生变化,故五脏藏神也是在形神一体基础上提出的理论。
其次,倡导五脏整体协调主宰神志活动。五脏藏神理论倡导的是五脏整体协调主宰神志活动,这一点无何疑义。下面着重看一下心主神明理论。
作为专门研究人体的中医学,虽接受了古代哲学有关“心主神”的认识,但究其所言物质基础,则主要在于血与脉。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称心“其充在血脉”,《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等。脉,实为行血气、营阴阳之道路,正如《灵枢·本脏》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经脉分布于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联系全身各部之间的纽带。而经脉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传递信息,正如王洪图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经络研究》中所云:“经脉有传递信息作用,经脉就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也就是人体内讯号的传送道。”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使道”,王冰注其云:“神气相使之道。”这样一个信息传递网、全身各脏腑形体之间的联系网由心所主,故构成了心主神明支配人体行为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血,其主要功能是濡润滋养全身,凡皮肤、肌肉、筋骨和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均赖血液以供给营养,才能维持其功能活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内经》认为血的生成与心有密切关系,《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这里的“精”即为水谷精微经心作用而成的行于脉中之血。血色赤,而心属火色主赤,故《内经》认为“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亦云:“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为血。”若此,血亦是心主神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脉是联系诸脏腑的道路、是传递信息的关键,心主宰脉,则是掌握着五脏间的协调关系;血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心主血,则掌握着五脏整体活动,故可以说心主神明理论也倡导五脏整体协调主宰神志活动。
第三,二者均含重“中”思想。重“中”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中“君者中心,臣者外体”(《文选·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更是影响深远。而古人认为,人之心脏位于人体之正中(即五脏之正中),正如《说文解字》释心时所言:“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而释其他脏腑名称时则无“在身之中”之语,故此“中”仅能理解为“正中”之意。《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皆称:中央土“祭先心”,孔颖达疏:“中央主心”,并以心脏的解剖位置居中作释,以至于人们十分重视心,将其称为“君主之官”,为人身五脏之关键。“心主神”观念的形成与此有密切关系。五脏藏神理论虽强调的是五脏整体协调主宰神志活动,但其中也存在关键之处。我们认为“五脏藏神”理论的实质,是重在强调脾胃是其关键,其立论依据仍以脾胃居中焦、于五行属土、是五脏气机运动之中心、是五脏气机联系之枢纽为主。可见,二者虽侧重面不同,但其理论产生的思想根源却有共通之处。
综上所述,“心主神”与“五脏藏神”分属两种不同学说,各自有其理论内涵和立论根据,故既不能相互混淆、混为一谈,也不能简单地用一种理论去否定另一个理论。又由于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故为我们深入探究脏腑与神志关系的实质、完善与进一步发展中医学神志理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