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营卫运行是睡眠机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营卫运行是睡眠机枢
[复制链接]
176
|
0
|
2019-8-23 0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经》认为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循环运行,是睡眠的机枢所在,营卫运行出入阴阳之分,是魂魄离合的前提。卫气出于阳而寤,魂魄相合而随神外张,若其离也,即病幻觉、神志失常;卫气入于阴而寐,魂魄亦相合而随神内敛,若其离也,即魂不守舍而梦,亦有魄失所主而睡行者。营卫运行是睡眠的机枢所在,体现在人之营卫循环往复运行与昼夜交替周期相应。《内经》有关营卫之气的运行和会合,除《灵枢·营卫生会》外,尚有《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灵枢·卫气》、《灵枢·卫气行》等多篇有载,其说法总结如下。
关于营气的运行。营气运行的主体路线是循十二经脉之顺序运行,始于肺,终于肝,复还于肺。其支别的路线则是从足厥阴别出,循督脉,过任脉,复入于手太阴经,即“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关于卫气的运行。《内经》关于卫气运行的记载,散见于多篇之中。由于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的约束,所以其运行路线呈现多样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并行。如《灵枢·卫气》所载:“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二是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述,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度。三是卫行脉外,散行于肌肉、皮肤、胸腹、脏腑,如《灵枢·邪客》所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此三种途径,第一种为基本方式,第二、第三种为调节方式,体现了卫气 分布广泛、运行迅速,应激能力强的特点,是完成温煦、卫外等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营卫的会合。营卫的会合可分为营气自会、卫气自会、营卫交会。营气自会指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而复会于手太阴。营气运行一周在手太阴相会一次,一昼夜相会五十次。卫气自会指卫气昼行于阳,在足太阳会;夜行于阴,在足少阴会。由于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故每次运行均经历少阴,所以《灵枢·邪客》云:“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营卫交会,其一是指营卫脉内外交会。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在运行中二气相互感应、贯通、交会;其二是指营卫运行五十周次后有一次大的会合,称为大会。《内经》认为营卫大会是在各自运行五十周之后,于夜半子时而会合于手太阴。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嗜睡等病症,《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多卧”。关于《内经》营卫失常与睡眠障碍,分析其病机不外以下二方面。
一是营卫运行失常。《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可见外邪侵犯,导致卫气运行不能顺利入于阴分,形成夜晚卫强营弱的病理状态,夜晚阳盛,精神亢奋,故不眠。而多卧则是由于卫气久留于阴分,不能出于阳,导致卫气白天不能完全行于阳分所致,《灵枢·大惑论》云:“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虽为阐述胃阳明气逆有喘不能安卧而立,胃阳明之气逆,营卫之运行则会受到影响。由上卫气昼夜运行图可以看出,卫气由阳入阴的最后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而由阴出阳的最后经脉是足太阴脾经,因此提倡对失眠多卧均应紧紧抓住脾胃调治。后世医家延伸其涵义,认为营卫之产生皆与脾胃有关,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均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营卫运行失常,导致昼不精夜不瞑。
二是营卫虚衰。营卫之气衰少,气血阴阳相对平衡失调,神志不宁也是发生不寐的基本病机。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在人体表现为节律性的寤寐交替。由于卫气有振奋神气的作用,所以当卫气行于阳分时,人的精力旺盛,当卫气行于阴分时则表现为精神困倦,而能目瞑安睡。如少壮之人气血盛,营卫运行如常,能昼精夜寐;老衰之体气血衰,营气衰少而卫气乘虚内争,营卫失和,故昼不精,夜不寐。后世医家赞同此观点,并有诸多论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云:“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也有“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的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失眠之病,在养心安神等法之外,调节营卫之行,使气血流畅充盛,为其重要途径,张仲景《金匮要略》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目眩等,后世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就宗于此。
另外,由于脾胃之气可以转枢营卫之气的运行,故临床失眠之证,常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失眠证系因邪客五脏,导致卫气不能入于里所致,治疗用半夏秫米汤。半夏汤系半夏、秫米组成,二者均入脾胃之经,善化痰湿之滞,而调畅脾胃之气,从而转枢卫气的运行而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后世历代医家治疗失眠证,多取法于此,如张仲景设酸枣仁汤治疗虚烦不眠,所用茯苓、甘草;《本事方》以鳖甲丸治疗胆虚不寐,含党参、黄芪;《千金要方》温胆汤治疗痰热不眠,组方用二陈加竹茹、枳实;吴鞠通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方中用鸡子黄,等等,皆体现了通过调理脾胃,畅达卫气治疗失眠的机理。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二陈汤加减从调畅脾胃之气入手论治失眠症,疗效肯定。张某,女,41岁,2011年4月10日诊治。主诉失眠伴心悸、气短3个月。现症见:失眠,每晚能睡3~4小时,多梦,心悸气短,面色晦暗,每天傍晚18点~19点间无诱因即感到恐惧,不敢独自出门,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大小便可,食欲不振。舌淡暗苔薄白,脉滑数。此属痰湿阻滞中焦阳明而致失眠,治以调畅脾胃,化痰解郁,予二陈汤加减:清半夏10克,青陈皮各6克,茯神10克,枳实10克,竹茹8克,石菖蒲12克,桂枝10克,远志10克,丹参12克,鸡血藤12克,炙甘草10克,黄芩12克,生龙齿25克。二诊:服7剂后,睡眠明显改善,情绪可自控。守方继服7剂,诸症明显减轻。全方陈皮、半夏之力强于半夏秫米汤中的半夏一味,枳实、竹茹之力亦强于上方中的秫米,仿半夏秫米汤之义,化痰湿之滞,而调畅脾胃之气,是谓药证相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屋里的烟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