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通里攻下法立论依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通里攻下法立论依据
[复制链接]
123
|
0
|
2019-8-23 01: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通里攻下法为邪传于里、阳明里实内结病变的首选方法。
阳明内结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食、宿滞互结于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的病变。
阳明胃肠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传导和排泄,推陈致新,宜通而不宜滞,宜降而不宜逆,始终保持“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泻而不藏、动而毋静这一通降下行、节律有序的虚实更替生理状态。这里所说的通,就是通畅;降,乃是下降。饮食物由食道人胃,经胃受纳、腐熟后下传肠腑,在这一过程中,胃肠必须保持通畅状态,才能使食物消化后的食糜、食物残渣等的运行通畅无阻,故维持其和通顺畅的状态则直接有利于胃肠之气的推动作用。胃肠的运动特点是泄降,才能使食物腐熟、消化后向下传送至魄门。通与降的含义固有不同,但二者关系至为密切。有通,才能保持和降;有降,则促进通调。通和降乃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而维持着阳明胃肠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胃肠功能恒常无恙,每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加以概括。
因此,禀阳偏盛之人,酗酒过度,酣兴不懈,或偏嗜肥甘厚味、辛辣炙博之物,积热于中,胃肠乏调,失于清疏冲和常态,一旦外邪犯表,传化入里,病邪深入阳明,致所摄入的水谷不能正常地消化腐熟、吸收、传导,当化者不化,应生者不生,该排泄者不得排泄,于是宿食留积,胃肠满实,且在胃则胃实,在肠则肠实,胃肠功能交替失职。复因邪热与胃肠内的宿食、糟粕交相搏结,甚或形成燥屎,阻塞不下,腑热熏灼,津伤化燥,遂成一派热实内结之病理变化。张仲景将这一病理状态高度概括为“胃家实”三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既指出了阳明病的病位在胃肠,也确定了阳明病的病性是热实。因此,经文揭示了阳明病的主要特征,突出了阳明病的病机重点在于实。“胃家实”不仅是阳明病的辨证焦点,且是论治的关键,故当视其证势缓急,或峻下、或轻下、或缓下,总以泻下里实为要则。
诚然,阳明病乃正邪交搏的极期阶段,由于邪盛正旺,机体激发全部抗病力量与邪相争,邪势与抗力两相俱盛,因而功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发生一种阳热亢盛、津液受劫、化燥成实,以里热实证为特征的病理变化。此若平脉辨证,针对病机,往往一下而就。如果因循失治,坐失良机,致腑浊不下,热实结聚于里,失下夺外泄之路,则燥热燔灼,焚津灼液,汲耗真阴,而阴愈伤必热愈炽,其燥坚里结愈甚,遂之阳热亢极,真阴欲竭。对此,自应刻不容缓,当机立断,主以泻阳救阴,釜底抽薪,变峻下热实法而为急下存阴法。诚如《伤寒论后条辨》所说:“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而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随着通里攻下法的广泛运用,泻下的意义也已超出通下腑实的范畴。《温疫论》精辟地论述“可下者(如唇焦燥裂,口臭口渴,鼻如烟煤,潮热谵语,心烦懊,脘腹痞满,大便秘结,热结旁流等)约三十余症,不必悉具”,可结合脉象、舌象,全面考虑通里泻下法的运用。同时,提出“因邪热而致燥结,非燥屎而致邪热”的论点,故泻下的目的在于攻逐邪热,“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结粪,血液为热所抟,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从而突破须有燥屎结聚方可应用攻下法的一般规律。换言之,邪热炽盛,必致津伤肠燥,燥屎内结;其燥屎不去,邪无出路,热不外达,则更耗津灼液。明确邪热燔灼为本,燥屎结聚为标,主以下法的关键乃是针对邪热之变,亦即只有适时运用通里泻下之法,直达病所,将其邪热直接、迅速地排出体外,方能顿挫邪势,逆转病机,达到未雨绸缪,弥祸于机先,避免阴亡水竭之变。
需要指出的是,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万物所归,不仅是宿滞糟粕聚积之所,且积饮、浊水、凝瘀尤易容纳胃肠,盘踞不去。一旦邪热内陷,蕴蒸不解,酿成水热互结、血热相搏,抑或水饮凝聚,郁而化热,聚结成实者亦屡见不爽。无疑地均当从通里泻下入手,因势利导,泻热逐水、破瘀下热、荡逐水饮外泄。
据此足见本法的应用范围甚广,无论何种病证,一旦发生阳明热实诸病理变化,出现高热、神昏、腹满疼痛等候,即应速投本法,在清涤胃肠,泻热泄实的基础上,复收退热、苏神、止痛良效。无怪乎《温热逢源》说:“热结胃肠,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
显然,使用本法意在祛邪,既不宜迟,亦不可过早,总以缓急适中,及时为要。特值邪势猖獗,证情危急重笃之际,选投通里泻下诸剂务须有胆有识,药量恰当,宽柔相济,一下而就,切忌瞻前顾后,惟恐便溏不止,只要邪结下泄,其泻遂已。假如便下热臭,可再服一至二剂,以防里结未清,邪滞复聚。
然而,对于外感初始,表证未解;邪虽陷里,尚未成实;虚寒泄利;肾虚喘促;阴枯痉厥;寒湿发黄;暴脱神昏等,切不可妄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千鼎互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