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中西比较 厘清科学发展中医内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西比较 厘清科学发展中医内涵
[复制链接]
166
|
0
|
2019-8-23 01: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世界是整体生成的,天地所生的万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因此,关于世界的学问必然是整体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不足、认识方法的限制,被迫分成了“科学”,也就是“分科之学”。这些分科之学,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的学问,有相应的认识对象、方法、知识体系,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专门之学,但是,世界的整体性、生态自然往往被忽略。
●中医学诞生于古代,对于微观世界不太了解,主要从脏腑、皮脉筋骨肉、五官九窍、气血精津液、形神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模型方法、模糊集合、控制论、黑箱理论、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学术理念基本一致,并且符合执简驭繁的原则。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它们是否能够结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中医与西医的学术理念逐渐接近,互相接纳,互相补充,就可以逐渐走向结合。通学包容科学、生成包容构成、状态包容形态、多元包容单一、自组织包容他组织等理论,是中西医互相靠近,并逐渐结合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指导各行各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中医药行业也应该贯彻这一方针。但是,由于人们对什么是科学、中医与科学之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所以笼统地说“科学发展中医”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应该首先分清几个问题,以便由模糊走向清晰。
坚持大科学观,反对科学主义
科学是什么?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综合各家对“科学”一词的认识,可以说“科学”的基本含义是知识,或者是系统的知识。它还包括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法、勇于探索的精神等,人们日常所说的“科学”一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科学知识的分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因此,科学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有古今与未来的不同,有简单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差异。
在“科学就是分科之学”的大科学观之中,中医无疑属于科学,并且占有很重要的一席,是横跨自然、社会、思维科学之上,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方面的科学。
“科学主义”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很少一部分经典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属于科学,这种科学只产生于欧洲十六世纪之后,其他知识都不属于科学;并且把科学绝对化,认为科学就是正确,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是真理的化身。这是十分有害的观点,科学主义把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绝对化,静止地看待科学知识,也就把不断发展的科学当成了宗教和宗教审判,这就违背了科学的本意。“科学主义”表面上推崇科学,实际上借科学打击异己,把科学当成了棍子,把大众愚弄为科学傻子。因此可以看出,“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是打着科学旗号的打手。
不同的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基本知识。“科学主义”拥有的只是口号、是漫天飞舞的棍子、是愚弄人们的盲目崇拜。
中医是“科学主义”打击的主要对象,在近代坎坷的进程里,中医与国学、汉字一起,成为民族虚无主义打击的“岁寒三友”。
用“通学”包容“科学”
世界是整体生成的,天地所生的万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因此,关于世界的学问必然是整体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不足、认识方法的限制,被迫分成了“科学”,也就是“分科之学”。这些分科之学,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的学问,有相应的认识对象、方法、知识体系,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专门之学,但是,世界的整体性、生态自然往往被忽略。
中医学诞生于古代,对于微观世界不太了解。所以,中医学不研究生物大分子,不研究细胞,不研究器官的具体结构,只研究人体整体的生命现象、病理变化,研究人体与四季、五味、六气、七情的关系;研究药物、针灸、按摩、食疗、气功等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的影响;研究药物的产地、气味、收获季节、加工炮制、配伍关系、人体效应、毒副反应、减毒增效措施等等。
反中医的余云岫,在80年前就说,“科学绝天地通”,只有巫术倡导“天地通”。
科学实验就是要“绝天地通”,排除一切其他“无关”的因素,在高度纯化的人为条件下,观察某个结构、某个物质,或者研究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过程,是人为创造的,也是“脱离环境因素”干扰的,是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所以,科学的结论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离开这些条件,就出现不了这些结果。
人诞生于天地万物之间,是地球自然进化几十亿年之后的结果。人不可能出现在白垩纪,也不可能出现在恐龙时代,人离不开自然环境,即使是在外太空的飞船里,也必须模拟一个地球的生态条件,否则就不能载人飞行。
用通学包容科学,不仅仅是理想,而是像对待真理那样,世界上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世界上的科学,都是相对真理,通学才是绝对真理。
物质、能量、信息组成大千世界
科学探索世界本源,曾经寄希望于原子,认为其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后来的研究打破了这个结论,中子、质子、核外电子也逐渐被打破,它们也不是最小的物质实体。“基本粒子”也被打破了,粒子加速器使粒子对撞,认为其内部仍然有复杂结构,根据作用力大小而分的强子、轻子、传播子都由夸克组成。科学家说,一对正、反粒子相碰可以湮灭,变成携带能量的光子,即粒子质量转变为能量;反之,两个高能粒子碰撞时有可能产生一对新的正、反粒子,即能量也可以转变成具有质量的粒子。物质与能量互相转化,得到了微观的说明。
在人体内,经常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互相转化,各种糖、蛋白质、脂肪,通过代谢转化为能量,也可以变成细胞的结构物质。细胞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生命整体与环境(天地万物)之间,时刻都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自身的调控。调控复杂生命,除了依靠物质和能量,还需要信息。信息依附于物质和能量,又不等于物质和能量。
因此,研究物质、能量、信息、关系的学问,都是科学,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知识,不能用某一个层次的知识去判别其他层次的认识是否正确。
中医的诊治活动,离不开物质、能量、信息。内服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可以分别探索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但是难以预测各种成分的综合作用。灸法、按摩,导引、气功,主要传递能量和信息。针刺麻醉研究证实,不同针刺方法可以促使脑神经分泌20多种类吗啡样物质,这绝对不是针具的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结果,而是通过信息传导产生的结果。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研究人体,可以形成大量的、海量的数据。古人主要从脏腑、皮脉筋骨肉、五官九窍、气血精津液、形神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模型方法、模糊集合、控制论、黑箱理论、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学术理念基本一致,并且符合执简驭繁的原则。
“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
古代大多是从“生成论”的角度研究问题,现代科技主要从“构成论”进行研究。研究生成,就离不开活体功能,离不开环境,是一个生态的方法。比如养的鱼活不了,往往是水的原因;花草长不壮,多与水土阳光有关。
研究构成,必须眼睛向内,抛开环境,在相对静止的、分隔的条件下看结构,再推测其生态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功能,所以用“构成论”研究人体,难以看到自然、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生成与构成又是相互联系的,生成的物体有结构,所有的结构都是生成的,即使是无机元素也是生成的,地球物理年代碳十四测定技术就利用了这一原理。
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生成包容构成的学术思想。一气生阴阳,天地生万物。五行是生成的,五行不是具体物质,是关系,是属性。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土的成数是十,但是它在河图洛书里是隐而不显的。木火金水的成数,都是其生数加五,而五是土的生数,因此说土成万物,坤土厚德载物。
《内经》有“五脏生成论”,没有五脏构成论;“金匮真言论”说五脏都有“生数”,就是用生成包容构成。脾不主时,常以四时养四脏,也是用“隐”而不用“显”的学术理念。
阴阳五行既有年月日时的时间因素,也有东西南北中的空间因素,还有上下升降出入的含义,因此,是一个生成包容构成的学术思想。
生命“状态”可以包容“形态”
无论单细胞生物,还是高级生命,都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形态是状态的基础,但是单纯从形态上,很难直接判定生命与天地万物的联系。生命的状态既包含着形态的要素,也体现着生命与时空的密切联系。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命形态与状态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形盛气衰”与“气盛兴衰”说明形气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中医四诊就是为了收集人体状态与形态的信息,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疾病性质,然后进行调治干预。
中医对于疾病的命名,着眼于状态而不是形态,即使是有形的病灶,以癥瘕、积聚、痰核来命名,也是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可转化性,而不是突出疾病形态上的结构特点和排他性。比如中医的“胸痹”一病,约等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者立足于状态,后者强调形态。在治疗上中医命名这个病,为了用自己的方法,如温阳益气、化痰通瘀,使痹者不再闭,治愈本病证。
西医诊断冠心病这个病,是便于开发导管介入、动脉搭桥的治疗,治疗前后都需要数据说明。其内科治疗,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也从格外关注形态,逐渐转向重视状态。冠心病的治疗,即使是放了支架、做了搭桥,也必须通过抗凝、扩冠、降脂等治疗,通过改善状态来影响形态,体现出由形态结构决定论,向中医状态调控思路的回归。单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诊断,并不能说明太多的临床问题,也不能每时每刻都用形态来解释状态、维护状态。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肿瘤治疗中心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资源
男科病治疗中心
高血压病治疗中心
杏林杂谈
结石病治疗中心
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心
风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
浪漫的小灰灰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