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伤寒论》中保胃气原则的应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中保胃气原则的应用
[复制链接]
111
|
0
|
2019-8-23 01: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之中。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本文所谈胃气指狭义的胃气,亦即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六腑之本也”,这些论述说明了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脾胃旺盛则身体健康。在病理上,脾胃的盛衰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和影响着疾病的变化、转归和预后。
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伤寒论》则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奠定了后世脾胃学说基础。南宋医家李东垣撰写《脾胃论》,提出“人以胃气为本”、“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叶天士提出滋养胃阴,使脾胃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伤寒论》一书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出保胃气的思想,本文从组方用药、煎服法及调护这两方面简述如下。
组方用药
扶正健中以祛邪
仲景从理法到方药,处处以脾胃为本,诸般治法均以无损脾胃为要。理中丸、大建中汤、小建中汤等是仲景补养脾胃之名方。健中扶正方可祛邪,全书113方中,用甘草71方,大枣40方,人参20方,粳米5方,生姜、大枣同用者37方,生姜、大枣、甘草同用者37方。如此的方药应用,可见其对于保养胃气的重视。其组方仅以白虎汤为例,其功效为顿挫邪热,方中加梗米,既能养胃护津,又可防止君臣药大寒伤中。更有白虎加人参汤,加人参大补元气,可益阴生津,防寒药伤正,又可补汗血之源,助胃气以利祛邪。
急下存阴保胃气
对于阳明腑实痞、满、燥、实、坚之邪热燥结中焦、正盛邪实之证,仲景投予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承气,乃顺承胃气之意。燥热内结,最易损伤胃气,伤及胃阴,必急下之。保胃津方能保胃气,胃津不在,则胃气无存,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即是此意。清代吴鞠通之《温病条辨》中五承气汤的运用更是秉承了仲景的衣钵,将其顺承胃气的理论运用到了极致,加减正气散、三仁汤等亦为调和脾胃、祛湿化浊、理气和胃的经典方剂。“存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亦即保胃气、存津液也,这一贯彻温病治疗始终的理念正是源于仲景的保胃气思想。
峻药攻邪不伤胃
在药物配伍方面,正如《本草汇言》言:“盖仲景方用峻药,必配和胃之品,以监制之”,如十枣汤中使用大枣糜粥,因为服刺激性较大的逐水祛痰药后,往往胃肠道津液被劫,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此时加入补气生津液的大枣,便可使痰水去而不伤津液。
仲景曾反复多次论述用汗、吐、下或汗、吐、下太过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旨在强调顾护胃气,把祛邪而不伤正作为治病的准则,其所论变证,对于只知攻邪而不顾脾胃者,当引以为戒。例如81条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以防苦寒之品,更损中阳。273条云:“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若误将太阴虚寒作阳明腑实证而寒凉攻下,则变生它证,故不可贸然攻下。
除以上组方原则外,《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是根据病人体质酌情定夺的,如“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其剂量的变化,也是从保养胃气出发。
煎服法及调护
仲景十分重视煎服法。用攻克之剂时,强调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大承气汤后注明“得下,余勿服”;调胃承气汤服法上要求“少少温服”,即分次少量服用;十枣汤后注明:“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其意皆在润胃燥而调胃气,不致峻泻,使胃中不燥,胃气调和。
在煎药细节方面,仲景也是独具匠心。如在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方中不仅有粳米,煎法中更著明“煮米熟”,“米熟汤成”,增强养胃之力。正如柯琴所言:“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气而生精血,用以奠安中宫,阴寒之品,无伤脾损胃之虑矣。”
仲景十分重视药后调护,如桂枝汤后有“服已须臾,啜稀粥”,因为啜热稀粥后,可以借粥补养而助胃气,方后注意事项中还有“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处处体现顾护胃气原则。《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些条文均在说明通过调节饮食,尽快恢复脾胃功能的重要性。
《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在治病的每一个环节都时时注意顾护胃气,并承上启下,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白色叹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