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漫谈“冷得出汗”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漫谈“冷得出汗”
[复制链接]
35
|
0
|
2019-8-23 01: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998年冬天,正值南方数省冰冻灾害,不少地方断水、断电、断交通之时。
有患者王某也同时受灾。王某,男,就诊时已年过古稀,系本市郊区一菜农。自诉“冷得出汗”已一月余(因郊外冰天雪地月余)。
“什么?”笔者反问。因笔者第一次听到“冷得出汗”,原先只听过“热得出汗”,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又说:“我冷得出汗已经一个多月了。”他告诉我,每当清晨起床自觉有冷感便出汗,或出门到室外,就会汗流浃背,内衣、内裤全湿透。更为心烦的是,内衣湿了还不敢更换,担心着凉,确实难受之极。百般无奈,只有让儿女们先在卧室里烧好一盆火,一起床就赶快围坐火边,大门不迈,二门不出,方可免受“汗”灾。在诊脉时他又说:不信你摸一膜。笔者伸手触摸他的胸背,果真如此。患者舌质绛红,少苔,脉细带数。现虽病月余,但说起话来仍声高气扬而不衰。
望、闻、问、切做完以后,辨证就有点难度,难在哪里?难在脉证错杂,不够吻合。该患者是醒来遇冷则汗出,应属“自汗”,但舌、脉和语声是一派阴虚火旺之象,此证此脉应作“盗汗”。忖思良久之后,笔者还是选择了“急则治其标”的办法,先用敛汗固表之法,解决当务之急。
拟方牡蛎散加味(麻黄根10克,黄芪50克,煅牡蛎50克,浮小麦30克,金樱子30克,桂枝8克,白芍20克,白术20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
一剂病减,三剂汗止。患者感激不已。
方中牡蛎敛阴止汗,佐以浮小麦、麻黄根、金樱子加强止汗之功。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白芍和调血脉,收敛阴气;桂枝白芍相配调和营卫。桂枝具有双重功能,无汗则发,有汗则止。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
按照中医理论,汗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所成,从腠理汗孔透达于体外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阳气亢盛汗出必多,卫阳不固,汗出亦多。内伤汗出属虚,机理有二:一是阳虚不能固表,二是阴虚不能摄阳。本案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冷得出汗”,即“自汗”,但究根刨底仍属“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则阴液外泄而汗出。故汗止之后,必须以滋阴潜阳治其本,以免“汗”灾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