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泛谈“大气下陷”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泛谈“大气下陷”
[复制链接]
79
|
0
|
2019-8-23 01: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大气下陷”理论是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张锡纯的特色理论之一,其对近代一百多年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现在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大气即胸中之气
“大气”知名,首见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之举也。”这里的“大气“指的是自然界的外气;《灵枢·五味》篇云:“其大气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这里的“大气”指的是人身之气;《灵枢·邪客》篇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金匮要略》亦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至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则指出“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行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张锡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大气即胸中之气,亦即《内经》所言之“宗气”。
张锡纯在《大气诠》中有述:“元气藏于脐下,为先天生命之根底,道家所谓祖气: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祖为一身之远命脉,宗为一身之近命脉,命脉虽有远近,其关于人身之紧要相同。”明确指出,无论是元气还是大气,均对于人体有重要作用。张锡纯还取象比类云:“有如树上之果,元气乃树之根也,大气乃其树之果也。根之关于果者至重,身之关于果者亦非轻也。”
张锡纯还提出“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按胸中大气,一名宗气,《内经》谓其积于胸中,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盖心肺均在膈上,原在大气包举之内,所以心血之循环,肺气之呼吸,均由大气所主,斡旋全身,统摄三焦。大气不但为后天诸气之纲领,亦为全身血脉之纪纲。
大气下陷证与升陷汤
对于大气下陷证,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归纳如下: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又似乎喘,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由此而观,大气下陷之“喘”似喘,而又与之有别,普通之喘有喘而肩动之征,而大气下陷者,虽至呼吸有声,必不肩动。二者的根本在于呼气难与吸气难之异,另喘者之脉多数或有浮滑之象。
兼证之“寒热往来”与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病机不同,此因“其初陷之时,阳气郁而不畅则寒,既陷之后,气蓄而欲宣则作热,适阳气蓄极而通,仍复些些上达,则又微汗而热解。”
另“咽干作渴”其为“津液不能随气上潮也”,并非传统的阴虚、火热或湿热等。
大气下陷证的临床表现复杂,“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兼证繁多,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气病门》中见到的就有小便不禁、身冷、消食、疝气等,虽表现各异,但其原因相同,均是大气失其位而下陷,无其所司,是以失其保护,斡旋无功。
宗而其症冗杂,所以大气下陷的脉象成为其辨证之关键,即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脉细如丝等。
依据此证,张锡纯创制一方名升陷汤。
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茱萸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加。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两钱。
方中黄芪为君,取其既善补气又善升气之性,唯其性热,稍以知母凉润之;柴胡为少阳引经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为之向导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尊生保健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