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内经》对五脏气机输布的认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经》对五脏气机输布的认识
[复制链接]
101
|
0
|
2019-8-23 0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特性是通过脏腑的生理活动所体现的。人的生命活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见,气的升降出入须协调平衡,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素问·禁刺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处所言,即从气机输布运行论五脏功能特点。气机输布运行是五脏功能的重要特征,肝气从左生升,肺气从右肃降,相反相成;心属火性炎散其气布于表,肾属水性内沉其气治于里;脾主运化如信使之运行不息,胃主受纳如市之百物汇聚。具体分析如下。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张介宾注:“阳左而升,阴右而降。”即说明就自然界而言,左为天地之气升发之途,右为天地之气收降之路,故称左右是阳升阴降的道路。比拟于人体,亦是如此。
“生”之本义,《玉篇》谓“起也”,王冰注:“生,动出也。”张介宾曰肝木主“发生”。显然,生,即生发上升之意。肝生于左,说明人体升发之气由左上升,归肝所主。其临床意义在于,肝病多见左侧部位的疾病,如《素问·刺热》“肝热者左颊先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肝脉微急为肥气,若覆杯”;《难经》认为肥气的部位在左胁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肝咳者,其状左胁痛”。
同样,肺藏于右的实质,是通应金、秋的生理特性,说明人体肃降之气由右下降,归肺所主。其临床意义在于说明,肺病多表现为右侧部位的病变特征,如《素问·刺热》说:“肺热病者,右颊先赤。”陈复正《幼幼集成》言“右颊配肺”,“以候脏气之强弱耳”;《难经·五十六难》认为“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同时,亦有人认为此句对脏气位置的描述是“河图”象数模式在医学中应用的体现。
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有从属性上注解,认为表里为阴阳之意,如张志聪注:“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布于表;肾为阴脏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亦有人从解剖位置上理解,认为表里为外内、上下,如马莳注:“心属阳,居于膈上,故心部于表;肾属阴,居于膈下,故肾治于里。心为五脏部主,故称曰部;肾间动气内治,故称曰治。”《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可说明此句经文是指心为阳脏,位居膈上,其性属火,其气部于表;肾为阴脏,位居于下,其性属水,藏精而主内。朱震亨在《格致余论·臌胀论》中提到:“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以水火而言,“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己”。
心肾功能正常,互相协调,保持动态平衡,就称为“心肾相交”,也叫做“水火既济”。升降失常,则出现各种病证,当治以恢复水火升降之常。如用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之怔忡、失眠的交泰丸,方出《韩氏医通》,由黄连、肉桂心两味药物组成,共奏交通心肾,清火安神之功。
而皮肤感知觉异常的表病多从清心开窍来论治,疗效确切。笔者早年侍诊王洪图教授,曾遇一病人患全身皮肤刺痛之证,现详述如下。张某,女,51岁,主诉全身皮肤刺痛1月余。触摸皮肤刺痛更甚,腰及颈项部皮肤刺痛更加剧烈,持续性刺痛,无论坐卧不得缓解,伴心慌、心烦、睡眠欠佳、盗汗,食可,二便调。舌质暗,苔薄白略腻、舌中间有剥落,脉象节律欠调、左弦细略数、右弦滑。观其皮肤颜色无明显异常。证属心经郁热,拟用凉血清心之法。方药多选用黄连、丹皮、赤芍、炒栀子等清心热而凉血,以清除其在表之邪,药与证应,服用6剂后皮肤疼痛基本消失,继服6剂即告痊愈。因此,皮表之病,不应忽视从心论治这一途径。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之”指五脏。趋走不息谓之使,百物聚集谓之市,如高世栻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脾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众物所聚,故胃为之市。”由于使、市也就是畅通无阻之意,可引申为转枢,故后世医家将此引申为脾胃的转枢功能,即脾胃有转枢五脏气机的作用。肝升肺降,心表肾里,脾胃居于中焦以转枢,如此脏腑气机输布构成了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中脾胃位居中焦、有升有降、通连表里内外上下,是其关键,不仅帮助各脏气机输布,也制约各脏气机的过度升降,而且维持其和谐状态,起着调度、协调的作用。
由于脾胃对人体五脏之气的这种转枢、斡旋作用,一方面脾胃之病可以表现为五脏气机的升降失常,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所说:“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中气一病,则气血精神无所不病。
另一方面,五脏气机升降失常的病证,往往可以通过治疗脾胃而获效。周慎斋《慎斋遗书》所谓:“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如李东垣《医学发明·两肾有水火之异》中三才封髓丹(天门冬、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为“降心火,益肾水”而设,而制方则苦寒与辛甘温并用,用黄柏之苦寒坚肾清火,天门冬、熟地滋肾阴,人参、甘草温补脾胃,用砂仁行脾胃之气。其人参、砂仁、甘草的用药目的,在于通过脾胃之气的健运,使肾精下泄之证得以治疗。本方不单可治遗精、下泄之证,凡属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的病证,皆可使用。故《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治疗口疮时,药味虽有加减变化,但“皆用补土伏火之封髓丹”。汪讱庵《医方集解》载七气汤,治疗“七情气郁……胸满喘急”证,即肝气郁结不升、肺气失降的喘证,但其用药为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大枣。根据1990年版《中药大辞典》,方中除紫苏、生姜,其余均非升肝气、降肺逆之品,而是皆入脾胃之经。考其用药目的,亦不外通过脾胃之气的调畅,而使木气得疏,金气得降。其他如《伤寒论》桃花汤治疗少阴虚寒、下利脓血,用甘草、粳米补益中气,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云:“故此制方,不清火,不利水,一惟培土,又全赖干姜转旋,而赤石脂、粳米得收平成之绩也”;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将黄疸归入阳明经病中,而且在治疗的主要方药茵陈蒿汤中用大黄行胃腑之气,等等,其原理皆为通过调脾胃之气治疗五脏气机运行失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屋里的烟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