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伤寒论·序》的治未病观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序》的治未病观
[复制链接]
173
|
0
|
2019-8-23 01: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论·序》(以下简称《序》)是一篇医学伦理价值很高的经典文献,文字平易通达,言简意赅,文章中所彰显出的治未病观,至今读起来仍颇受启迪。
《序》文开篇,就讲述了两则扁鹊“治未病”的事例,一则是救治虢太子尸厥案,一则是望齐桓公之色告知病危案。这两则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事例,使仲景对扁鹊肃然起敬,“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其实,仲景的医术并不比扁鹊逊色。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讲述一段仲景的医事。有一天,仲景见到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说道:“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并嘱咐用五石汤可免此疾。时年王仲宣二十有余,听了仲景的劝告,嫌其逆耳,未从其言。数日后,仲景又见到王仲宣,问其“服汤否?”王说:“已服。”仲景说:“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王仍不信仲景之言,二十年后,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皇甫谧感叹道,“此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扁鹊和仲景何以能有如此神功?这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见微知著的本领。仲景在《序》中云,医生的职责应当是“疗疾”、“救厄”、教人“养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的怜悯之心;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态度;并能坚持不懈地“凭脉辨证”,不失临床。即是如此勤奋,辨别死生,也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怎样才能掌握见微知著的本领?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观色与脉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移精变气论》云:“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仲景循《内经》之旨,在诊治疾病中,详察气色与脉象。他在《伤寒论》中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从阴阳五行角度,阐述脉象的动态及其所主疾病的性质与预后。在《金匮要略》第一篇还提出了望诊的要领,书云:“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园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若推而广之,则五音之宫、商、角、徵、羽,五声之歌、哭、笑、呻、吟之变,皆可辨别五脏六腑之虚实。他批评那些不重视色脉的医生为:“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时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还指出,有些医生不曾研究典籍,思想主观,诊断疾病仅凭病人的主诉,便马马虎虎地下药,连鼻准(明堂)、眉间(阙)、颜部(庭)都不观察,知识如此浅陋,诊断如此了草,哪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呢?更谈不上有救治虢太子和望齐桓候之色的医术!
观当今中医诊断,依赖现代仪器检查越来越多。当然,适当的检查也是需要的,但要为中医所用。若全靠问诊,连舌象也不再望及,诊脉如蜻蜓点水,如此下去,像扁鹊、仲景那样的“上工”是不可能再现的。
《序》文应当作为中医的必读文献,要熟读于口,铭记于心。清代柯韵伯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如果胸中有一部《伤寒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对健康人可以进行“未病先防”;遇到疑难疾病,也会有一大半的把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