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
[复制链接]
75
|
0
|
2019-8-23 01: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要评价一个学科的科学与否,一是看它有没有依据,有没有道理;二是看它有没有用、能不能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医是一门科学。中医讲究读经典、拜名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的临床。读经典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拜名师是学习今人的经验,而多临床则是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说,中医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学科。
●中医药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应用古代哲学思想获得最佳效果的学科之一。同时,中医药学又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折射和升华出不少宝贵的哲学思想,因此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科技的典范。地方乃至国家如果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对中医药宝库的产业潜能进行发掘,很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中医的伟大恰恰在于它的原创性。原创性造就了中医学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也说明了想要进行创新首先要有传承作为基础。没有传承,创新就无从谈起,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论及中医本质,或许会涉及到一些由来已久的话题与争议。但是学术的讨论应该允许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话题共存,只有这样才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象。笔者学习中医有30余年,对于中医的本质有如下的理解,即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产业性、原创性决定了中医的本质,而这五个属性同时也是中医学的五大优势,我们应当正视并重视、发掘并发扬它们。
关于中医的科学之辩——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究竟科学不科学?这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老话题,如今依旧是争论的焦点,将来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争议。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我想反问三个问题:是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靠科学解决,科学是万能的吗?科学的准确定义又是什么?怎样完整可靠地评判一个学科是否科学,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三个问题,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也求教过许多学者,至今没发现完整而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论及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上,我认为有两种观点较为偏激。
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根本就是伪科学、假科学,充其量就是一个“潜科学”。这个观点以民国时期的余云岫为代表,现代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告别中医药。否定中医科学的专家往往认为,科学必须遵守科学的范畴,而科学有三个范畴:一是一定要有原理解释,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演示证明,并用物理化学式的公式代表学科的基本理论,中医不具备这些;二是必须有表达准确、言之有物的科学概念进行表述,而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十分抽象;三是要遵循循证的原理,中医一直以来以经验医学为主,理论依据往往来自医案,自然达不到循证的高度。
对于这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观点,笔者认为,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所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具有了独树一帜的医学理论体系,有了别具一格的诊疗方式,也有了诊治处方的特色和方法,五千年前这些理论和方法有用,现在有用,将来还会有用,所以在中国思维的科学体系之中,中医毫无疑问地具备科学性。科学讲究方法,也讲究范畴,还讲究科学的精神和思维体系,但到底科学是什么?没有人讲得清楚。不同的学科,应该有着不同的标准、规范、范畴,故而科学不应是死板僵化的,应当是灵活多变而事实求是的,我们应该要看到不同科学体系的存在。当遇到否定中医科学的专家,我们应该首先看看他的知识结构,因为知识结构的偏差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很正常,但不能据此就否定一门学科的科学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太科学了”,很伟大,是超科学。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持有这些看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建立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个古老的体系不用怎么变化就能沿用至今而包治百病;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其时没有艾滋病肆虐,也不见SARS横行,可按照仲景的思维,就能够完全治愈艾滋、SARS等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计算机的理论是中医的阴阳理论打下了基础的;中医能上看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许多自然科学的理论都是中医奠定的基础。对于这些看法笔者不敢苟同。中医伟大,但没有那么无所不能。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学科看得一文不值,更不能把自己的学科看得至高无上,这样学科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我认为,一般来讲,自然科学之上的学科是哲学,哲学之上是宗教,而宗教之上就是神学。如果把中医上升到科学之上,称之为超科学,就是把它看作为单纯的哲学、神学了,这样一来中医就失却了它应有的价值。中医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一门医学学科,有自身构建的科学体系,有自身的思维体系,有研究对象,有理有据而且有用,这就使其成为一个医学学科。而任何一个医学学科从古至今乃至未来都不可能解决人类所遇到的所有医学问题。中医学就是一门医学,医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减少疾患、延长寿命,把中医当作超科学,实际上是抹杀了中医的科学性。
要评价一个学科的科学与否,我个人认为,一是看它有没有依据,有没有道理;二是看它有没有用、能不能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医是一门科学。
中医传承的关键一环——中医的经验性
中医是一门传统医学,因此传承对于这门学科显得格外重要。而中医传承中关键的一环就是经验传承。中医是十分注重经验性的一门学科,我们许多国医大师已经九十高龄,但来往求诊的患者不仅没有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不再求医,反而患者人数与大师们的年龄成了正比,形成了中医越老越吃香的局面。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人们往往寻诊于名老中医,而不是名老西医?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区别。首先,中医自古以来就讲究学术流派,而学术流派的差异性往往是这门学科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法不同而造就的,也因此衍生出不一样的思维方法、学术体系。故而对于地域不同的学术流派而言,名老中医的经验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其次,在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更加需要前辈的指点教授了。比如中医的脉诊,描述弦脉时会说如“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描述滑脉时会说“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这些形容不像西医一样能够通过准确的数值表达,因此往往形容切脉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而这就是中医,强调“医者意也”,强调抽象思维,强调靠悟性去感悟。在这种较难把握的情况下,老中医们口传心授的经验就会显得无比珍贵。再其次,中医不是机械的开药,不是靠机器诊断,更不是绝对的标准化,所以我们中医传人更应当早临床、多临床,在反反复复的临床中积累大量经验才能够有能力应对临床的各种病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不同的学科里,中医的成才周期相对较长。中医讲究读经典、拜名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的临床。读经典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拜名师是学习今人的经验,而多临床则是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说,中医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学科。
技术依傍的深厚基础——中医的文化性
中国自古时起,任何一项技术的诞生都被先贤赋予浓郁的人文特性,我们的祖先擅于给冰冷的科技注入温热的人文灵魂,从而令一项单纯的技术身着道德和哲学的甲胄而能够在岁月流逝中生存发展,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前瞻性。中医便是受惠于此的一门医学技术,她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能够治病救人上,更体现在养生保健、衣食住行、精神调摄等方面。
为什么中医特别讲究文化?试想中医是怎么发展传承的。首先它是在技术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依靠中国先贤的哲学思维建立了基本的理论体系,而后经过几千年历代医家反反复复临床经验总结而来的,是一门强调思想、强调经验的医学,因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医学就必然受到中国主流思想文化以及时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就不能掌握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也就不可能把握中医学的理论。故而,在快餐式医学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中医理论在后辈的眼中变得艰涩难懂,究其原因,可以说:中医界一直致力于使中医“现代科技化”,以适应现代中国人观念的转变,却忽略了使中医学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的另一条途径——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知识。
中医药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应用古代哲学思想获得最佳效果的学科之一。同时,中医药学又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折射和升华出不少宝贵的哲学思想,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体系,因此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科技的典范。所以说,中医的文化性是这门学科极其重要的建构基础。
中医产业的巨大潜能——中医的产业性
我常常跟朋友们开玩笑说:“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而长沙是我们祖国的‘脚都’。”玩笑归玩笑,但长沙足浴产业的发达值得一提。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应把下里巴人的洗脚行业和我们宝贵的中医联系起来,但我认为,足浴就是源自我们中医的足底按摩和穴位按摩技术而被开发成了巨大产业,可以说这就是中医为当代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个缩影。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当代的中医已经与过去的中医大不相同了。当代中医人在传承祖国医学的同时,因为现代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具备更多、更广、更强的能力对祖国医学的宝库进行发掘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以我们湖南省为例,2008年整个长沙市足浴产业产值23亿多,而湖南省所有县级、地市级中医院加起来的产值也不过22亿;九芝堂、紫光古汉集团等上市公司为地方经济贡献巨大,湖南省40多个医药公司,上市产品全部是中医药产品。再比如广东的凉茶品牌,2012年居然达到了产值200个亿,令人乍舌。这些产业的成功,足以说明中医药产业化的巨大潜能。几乎立足中医药行业中的某个点进行开发,其产出的巨大经济效益就不可估量。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地方乃至国家如果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中医药宝库的产业潜能进行发掘,很可能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样,我们当代中医人在中医行业领域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就失去了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巨大支柱。这就是中医药具备的产业性。
原始创新的宝贵优势——中医的原创性
在常人的眼中,中医往往是原始的、传统的。但为什么中医能够流传至今而依旧可以在健康领域发挥作用呢?就是因为中医具有原始创新的优势,不是模仿或借鉴来的“二手医学”,扎实的原创基础为后人的传承发扬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也是中医生命力常青的重要保障。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颁发给陈可冀院士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而这一理论的来源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里的活血化瘀理论,通过陈可冀院士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验证了活血化瘀理论并实践于临床,获得巨大成就,据此研究研制的多种活血化瘀及芳香温通药物至今已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2011年9月23日,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并用乙醚提取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获得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家获得的世界级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在获奖后宣布,她的灵感来自于晋代著名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激发了她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青蒿有效成分的想法,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实例充分展现了中医学的宝贵原创优势。所以我认为,中医的伟大恰恰在于它的原创性,原创性造就了中医学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也说明了想要进行创新首先要有传承作为基础。
我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到:任何一门学科都讲究传承,中医发展需要创新,但更强调的是传承。在整理湖南省名中医熊继柏老师的医案时,我发现其实他个人特殊的学术思想并不多,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做到了较好的传承,因而造就了他较高的临床造诣。学科发展依靠创新,但作为一门原创性极佳的学科,没有传承,创新就无从谈起,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外科
中医资源
肠炎,痢疾,疟疾
肿瘤治疗中心
传统文化
突发急性传染病,甲流,禽流感,SARS
男科病治疗中心
医学视频
中医内科
开飞机的穷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