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鉴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鉴别
[复制链接]
62
|
0
|
2019-8-23 01: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定义
心血虚证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导致的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及血虚证候。
心阴虚证 心脏阴液不足,心神失养,虚火内生,神失潜藏所表现的心血虚证候和阴虚内热证。
病因
心血虚证 各种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过多;或病后失养、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中焦气血生化乏源等血液生成不足;或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思虑太过,暗耗心血,正如《顾氏医镜》所云:“‘心主一身之血脉’。又云:‘心生血。’是心者,血之源,故心安则真血日生,惟劳心过度,则心血日耗。”《素问经注节解》亦云:“盖心生血而为一身之主宰,善动多虑,其血易亏,病则缓弱,是其常也。”以上诸因,均可致心血日损而形成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多在心血虚的基础上,阴虚渐致虚火内生而形成的;若平素肝肾阴亏或久病重病,耗伤肾水,或热病后期,真阴不足,亦可致水不济火,虚火内生。
病机
心血虚证 心主血脉,藏神,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黄帝内经·素问》)。“心藏脉,脉舍神”(《灵枢经》)。心血旺盛,则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睡眠充足。若心血亏虚,神失所养,则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出现心动不宁,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若心血不足,则肝失所藏,肝血亦虚;血虚气弱,影响及脾,脾气亦虚,则易形成心肝血虚和心脾两虚的病理转归,心肝血虚证,多表现为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爪甲不荣,肌肉麻木,手足震颤,心悸怔忡,少寐多梦,健忘眩晕等证。心脾两虚证,多表现为腹胀,腹泻,纳呆,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等证。
心阴不足证 因在心血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有心血不足证的病机表现。但血亦属阴,阴血消耗,渐致阴不制阳,虚火内生,或阳热亢盛,常表现为阴虚内热证。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盛,消灼肾阴,肾阴亦亏,水不济火,心火独亢于上,肾水阴亏于下而形成水火失济的心肾不交证,表现有阴虚火旺,火不归元的证候:心悸怔忡不宁,心烦少寐,头晕健忘,腰膝痠软,遗精,五心烦热等证。若心肾之阴亏乏日久,阴耗竭尽,阳热极盛,格阴于外,则可见“阳盛格阴”的病理转归。正如《医学集成》所云:“阴虚者,水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瘈疭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皆无根之火焰,有因火不归源,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
鉴别要点
心血虚证 心悸怔忡,少寐多梦,眩晕健忘,面白无华,心绪不宁,爪甲唇舌淡白,脉虚无力。以心悸怔忡和血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心阴虚证 心悸怔忡,少寐多梦,虚烦,盗汗,手足心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以心血虚证和阴虚内热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逆之羽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