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与拓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与拓展
[复制链接]
133
|
0
|
2019-8-23 01: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恶性肿瘤是多发病和难治病,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人,死亡620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达到1500万人。我国公布2007年38个肿瘤登记地区共1亿多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国人癌症年发病率超过300万人。
中医肿瘤学学术渊源与特色
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类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等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治疗癌瘤的学说分散记载于古医经、内外妇儿杂病各科医著和民间验方中。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字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记载“昔瘤”、“筋瘤”、“肠覃”、“噎膈”、“积聚”等,将病机概括为“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正气虚”、“邪气胜之”等。华佗《中藏经》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创立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肿瘤学临床论治规范,强调治疗肿瘤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历代医家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繁荣了肿瘤学科,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肿瘤的病名、病因、病理、症状作了评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首载肿瘤专方50余首,突出了虫类药、剧毒药、祛痰瘀药的使用;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谓乳癌为“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金元四大家论治肿瘤各有建树。明清杰出的中医外科学家们著《外科启玄》、《外科大成》、《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心法》、《理瀹骈文》等,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内治、外治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杂病等,如原发性肝癌散见于“积聚、癥瘕、黄疸”等内科疾病中;食管癌、胃癌类似“噎膈”、“反胃”病。中医外科学肿瘤病包括乳岩(乳癌)、石瘿(甲状腺癌)、骨瘤(骨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舌菌(舌癌)、茧癌(唇癌)、肾岩(阴茎癌)。妇科癌瘤疾病散见于“癥瘕”、“崩漏”、“伪胎”、“带下”等中医妇科杂病中。至现代中医肿瘤学不断充实发展,已在中医内科、外科、妇科、杂病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医学的崭新临床分科。
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着重瘤体的变化,重视“无瘤生存”,手术、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是治癌的常规手段,能抑制肿瘤细胞生成或清除癌块,适于早、中期形体壮实者(部分可能还会复发、转移)。而当前的现症癌患者多数为晚期病人,或癌块巨大或多处转移而身体虚衰,无法耐受手术或放化疗的治疗。中医抗癌治疗着重肿瘤患者的整体状况、辨证论治,在近期抑杀癌细胞方面不及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瘤体缩小慢,但作用和缓持久,能减轻症状,改善体质和提高内环境的调控能力,使病人获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临床效益,在晚期癌症中通过辨证论治而获得的“带瘤生存”是中医肿瘤学的特色之一,长期“带瘤生存”要比追求短时间“无瘤生存”更具临床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放弃“生命不息、化疗不止”。
《神农本草经》成书及地位
古代以“草”或“草本”作为植物的代称,而中药里又以植物药为主,古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动植物的医疗功效,这就是药物的起源。由于人类对植物接触最多,认识最早,起初寻找药物时只是在植物中进行,所以最初的药物只有植物。虽然以后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草为药之本”的概念一直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的由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该书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草药的系统总结,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现代抗肿瘤中药如人参、灵芝、斑蝥、蚤休等都是出自《本经》。
《本经》原书因为年代久远,约在北宋初年即已散佚。多年来,历代医药学家曾多次重辑,试图恢复其本来面貌。现存的《本经》就有九种辑本。现在见到的各种版本,均为明清以后本草学家根据《本草经集注》残卷、《新修本草》残写本及《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其他著作中保存的《本经》文字辑复而成。卢复(1573~1619年)是明代万历年间人,号不远,居浙江钱塘,他的辑本名《神农本草经》,书成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共三卷,按上、中、下三品分类。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合计载药365种。为现存最早的《本经》辑佚本。《本经》首创三品分类法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而得出的,即养命、养性和治病,以及毒性的有无及大小来分类的。凡延年益寿无毒者,列为上品,大多属于滋补之物,因作用柔和而无毒,故可以久服。凡遏病补虚不论有毒或无毒者,列为中品,此类药物可两警其事,即有补益之功,又有遏病之能。凡以驱邪祛病为主,多属于下品,多攻伐带毒,故不可久服。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较有代表性的有《本草纲目》的纲目分类法,即从植物到动物到人,这个次序,是按自然界进化过程中由低向高级进化的次第排列的。
《本经》对中医肿瘤学和研发抗癌中药的贡献
《本经》共四卷,卷一“序录”提出纲领性的中医及中药经典理论,如“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各随其所宜”。并列举各种内科大证和肿瘤性疾瘤为案例,如“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以下为肿瘤性疾病)坚积、癥瘕……鬼疰……痈肿、恶疮……瘿瘤……此皆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依端绪以取之”。后世有关中药辨识、四气五味、脏腑归经,以及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皆沿袭《本经》最早开创的先河。
《本经》卷二至卷四分列上、中、下三品药物,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指出:“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厚,不为仓卒之效……;中品药性,疗疾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为速,而延龄为缓……;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经详细比对剔除无法考证者(如空青、曾青、白青、扁青、肤青、长石、青琅玕、誉石等),属重金属毒副作用较剧者(如水银、铅、锡、锡镜鼻、石硫磺等),以及临床极少应用者(如豚卵、麋脂、雁肪、孔公孽、殷孽、六畜毛蹄甲、燕屎、衣鱼等)。
《本经》所载的药物中抗肿瘤功效确实或值得进一步研发者约有115味(占《本经》常用药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上品药物43味,包括人参、北芪、薏苡仁、灵芝、阿胶等,多数在晚期癌症用于扶正补虚、“带瘤生存”的治疗;中品45味,包括海藻、猪苓、当归、鳖甲、苦参等,适于中晚期癌症攻补兼施的治疗;下品27味,包括斑蝥、蟾蜍、甜瓜蒂、蚤休、虫等,适于早、中期癌症解毒消癥的治疗。以上药物按肿瘤常用治法可分为清热解毒(29味)、活血化瘀(12味)、除痰祛湿(22味)、软坚散结(8味)、以毒攻毒(14味)、扶正补虚(30味)6大类,广泛应用于常见10大癌瘤等的临床治疗中。
《本经》中部分抗肿瘤药物经历了临床——实验研究——临床等阶段,明确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提取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分,从水煎剂提取为丸、片剂或注射剂,可供静脉注射或动脉灌注等介入性治疗,如从蓝实提取靛玉红片治白血病、甜瓜蒂提葫芦素治肝癌;从斑蝥、蟾蜍提取斑蝥素、华蟾素分别或合用制成片剂或静脉注射剂治疗肝癌或消化系统癌,从苦参(苦参硷)、薏苡仁(薏苡仁酯)、北芪(北芪多糖)、人参(人参皂甙)、灵芝(灵芝多糖)等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软胶囊或注射剂治疗各种癌瘤,为中西医肿瘤科医生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经》药物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通过临床验证总结成书的药物学大成,从《本经》中研发抗肿瘤中药的探讨正方兴未艾,未来的研究将不再停留于药理研究——动物实验——提取单体的模式,而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循证医学依据,必将为中药抗肿瘤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浪漫的小灰灰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