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治病要重视调理升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治病要重视调理升降
[复制链接]
74
|
0
|
2019-8-23 01: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升降是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二者既相反,又相辅相成,无升则无降,无降则无升。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无不依赖气机升降有序,并保持脏腑阴阳气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状态,倘若人体气机升降逆乱则杂病丛生矣。辨证论治离不开调理升降,故重视升降相因有重要的意义。
升降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
阳主升发,阴主沉降。“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木气的展放,火气的炎上,金气的肃杀,水气的沉降,土气的中运,才有了五行的变化,四季的更迭。《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者,往来无穷之义,故非出入则天下之动物无以生长壮老已。升降者,上下无方之义。故非升降,则天下之植物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相因则生生不息,升降分离则生化息矣。这种相互承制的关系,反映了自然界变化虽无穷无尽,但其内在的升降出入运动规律是统一的。
《内经》把自然界包括人体都从不断“动”的角度出发,概括为“气机升降”学说。这种理解从生理、病理乃至治疗上都有具体意义和指导作用,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生理上,“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病理上,“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素问·太阴阳明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活动。肺的宣发肃降,脾胃的升清降浊,心肾的阴阳相交都是气机升降运动的体现。因此升降失常可导致种种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治病离不开调理升降
对于升降失常的病变,当调理升降,使之恢复正常。如治肺病应注意宣降,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调匀。反之则咳喘、胸闷、腹胀,治脾胃病更应注意调理升降,因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通连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水谷精微得以上输,糟粕得以下降,反之则水谷之纳运发生障碍,继而引发多种病变。故《吴医汇讲》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扎生民者已。”
“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治肝病亦应注意其升降,肝性升发,若生发之机被遏则呈肝郁,治当疏肝解郁,遂其升发之性。若肝气亢奋阳气升腾,则呈肝阳上亢,治当平肝潜阳。治肾病应注意保持肾气的功能升降出入,完成“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过程。若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升降失司,则水液停聚,治当温阳化气,以调理其水液的升降出入。
调理升降为历代医家所重
中医治病,病情纷繁复杂,相应的治法、处方、用药也千变万化。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总与调理升降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在临证时都很重视调理升降。
李时珍谓:“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性然也。而升者引之咸寒,则治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细解升降学说,进而探讨病机及其治疗,是很生动的说明。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治中焦升降失常所致之痞证,采用寒热并用之法调理脾胃,苦辛并进以复其升降,以苦寒降泄的黄芩、黄连和辛温燥热的干姜、半夏相配,适应胃喜清凉、脾喜温的生理特点,颇利于脾胃升降的复常和痞证之消除,开调理脾胃升降法之先河。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柴胡、桂枝之升,龙骨、牡蛎、大黄、黄芩之降以治伤寒误下后热邪犯脑,水气不泄,上热下寒证。后人用于肝郁气滞,湿郁不化,三焦失其运化之职,上热下寒所致之内伤杂病,多有效验。可见,调理气机升降对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局方》之藿香正气散,以藿香、紫苏、白芷升清芳化,配茯苓、通草、薏苡仁、半夏、厚朴以降利,举脾之清阳,泄胃之浊阴,使中焦升降复常,以治外寒内湿之寒热、脘痞、吐泻之证。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镇肝熄风汤,主治肝阳上僭、肝风内动、上盛下虚所致之中风眩晕,以介类潜阳和金石重坠药物以潜镇之,合龟板、白芍滋阴养血,元参滋肾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使阴升阳降,而收升降复常、阴平阳秘之效。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本为夏季湿困脾胃、暑伤元气所设,以补气血、清湿热立法,其中升麻、葛根配泽泻、黄柏,寓升清降浊之义,不唯暑湿,凡属气血气阴亏虚,兼挟湿热致清浊升降失调之证皆可用之。山西名医朱进忠谓其乃“最给医生长脸的方子”。笔者以之用于眩晕、便秘、泄泻、脱发、牙疼、感冒迁延等也多有佳效。
吴鞠通《温病条辨》之大定风珠,主治温邪久羁,灼伤真阴之肝风内动,以阿胶、地黄、白芍、鸡子黄等大队滋阴药配以龟板、鳖甲、牡蛎潜阳熄风药,也为升阴降阳机理。
杨栗山升降散出自《寒温条辨》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其适应证极为广泛,凡气机升降失调,内有郁热之证用之多效。
《霍乱论》之蚕矢汤治湿热内蕴、升降失常之霍乱吐泻,以大豆黄卷升清,半夏、通草降浊利湿,以复中焦升降之权。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以杏仁宣肺解郁之升,使湿阻得运,启宣降利水健脾之先河。交泰丸中肉桂之温升,黄连之寒降,引导心火下降,肾水上承,阴阳相交而入寐矣。《景岳全书》济川煎中升麻轻宣升阳,与泽泻、枳壳相合,升清降浊,温润通便。现代医家以补中益气汤之升浮,配以枳实之沉降,治疗子宫脱垂、脱肛等,无不应用了升降相因之理。
笔者曾治一七旬老妇患尿闭,小便点滴难出,小腹憋胀欲死,苦不堪言,必导尿方得暂缓,视其胸闷咳喘、痰黄稠黏不利,面赤,舌红赤,脉滑数。诊以痰热壅肺,肺失肃降,乃以清肺饮加减泻肺利水,仅2剂而病尽除。一男子痔疮术后小便点滴不出,急寻导尿管未果。情急也,乃与苏叶15克开水冲泡,频饮,以试之,岂知未及两小时,即尿畅病除,此皆应用升降相因之理,所谓提壶揭盖之法也。
总之,调理升降在治法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人主张“升降当属八纲”,也许不无道理。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已成“方圆”、“规矩”,为古今医家所公认,所践行。笔者以为升降是否归属“八纲”并不重要,而临床辨证论治注重调节气机升降、使之复常,脏腑功能恢复如常,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尊生保健
岳光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