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姜良铎论伏邪与透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姜良铎论伏邪与透法
[复制链接]
63
|
0
|
2019-8-23 0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伏邪学说首应溯源于《内经》,砥定于王叔和,发展于明清时代。伏邪亦称为“伏气”。伏邪顾名思义,“伏”是隐藏、潜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并具有一定毒性的致病因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伏邪学说这一概念,历来学者见解不一,有的本于《内经》理论,认为病邪的伏藏,都是前一季节感邪,后一季节发病;有的认为风寒无伏邪,温暑也有随感即发的;有的学者甚至不承认《内经》对病邪能够伏藏的认识;亦有把“伏邪”当作特有的病因或病类来认识。尤其在邪伏的部位上,医家们各执己见。
晋朝王叔和认为寒毒藏于肌肤。他指出,寒毒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中而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宋庞安常认为邪伏少阴,他指出:“伏气为病,谓非时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自庞安常提出后,周禹载、叶天士、张路玉、章虚谷、王孟英、柳宝诒等都与庞氏所说一致。吴又可认为邪伏膜原,他在《温疫论》中指出,邪自口鼻而感,入于“膜原”,伏而未发,不知不觉。其后蒋问斋、俞根初亦持此说。
毒邪的伏藏时间的长短,是受人体正气强弱所左右,不是一律都要经过一季或两季。只有在受到有关因素激发、引动时才从体内发出而发病。
伏气温病宜透解为其大法,“透”者,通也,显也。透邪法在于促进气血流畅,保证病邪向外出表的管道通畅,使怫郁之邪热由里向外转化,或径透出表卫而解。故姜良铎治疗伏气温病特别强调透邪。伏温毒邪易灼阴伤津,易致正虚,清泄里热、固护阴液、先表后里为其常法,而本病变化繁纷,治疗又须辨证求因,灵活施治,是为变法。
宣透膜原法
此法用于温疫初起,湿热秽浊伏于膜原,见憎寒壮热,寒热如疟,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胎白腻如积粉,脉弦数。清代周学海补充描述了邪入膜原的证候,《医学随笔》中有云:邪入膜原,身中即隐隐常不自在,或头常晕眩,或身常汗出,或常畏寒畏热,或骤苦气短,不能任劳,或四肢少力,或手心常热,或小便赤涩,或大便常泄,或大便常秘,或饮食不消,或饮食倍增,或口常渴,或口淡少味,或舌苔倍厚,或夜不成眠,或多梦纷纭。
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胃腑不实,不宜攻下。宜化湿去浊透邪为主。薛生白指出:“初入膜原,未归胃腑,急急透解。”
方用达原饮。以草果仁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厚朴芳香化浊,温开中宫,祛湿理气;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三药气味辛燥,可直达膜原,一宣透,一温开,一破结,调理气机,以复脾运。配黄芩清热燥湿,治内遏之湿热,知母清热滋阴,以防温邪化火伤津,白芍敛阴和里,以防诸辛燥药之散耗伤阴,配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
急透郁热法
伏气春温,伏热久郁阳明,故初起即呈现阳明郁热实证,如壮热,口渴,谵语,舌苔较黄,脉洪大。郁热当从外泄为易,法当以治里为主而解肌兼之。温热之邪郁遏阳明,里热炽盛,宜清解郁热为主,郁热一清,其邪自散,所以有治里而表自解者。
方用白虎汤加透肌之品,如葛根、连翘、蝉衣等,方重用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解肌热,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阳明郁热,而重在清泻肺胃,除烦热。配知母清肺胃气分之实热,则津液不耗而阴液暗长,既助生石膏以清热,又滋养热邪已伤之阴。甘草、粳米和胃护津,以防寒凉伤中之弊。配葛根、连翘、蝉衣以增清热解毒,引郁热之邪达表而解。
扶正透邪法
伏邪久郁少阴,邪入既深,不能遽出,且初起即见,身重,嗜卧,倦语,脉沉。始先用药深入肾中,领邪外出,则重者轻,而轻者即愈矣。少阴阴阳两虚,不能鼓邪外达,邪机深伏者。如果只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其邪机仍深伏而不出。于大剂养阴托邪之药中,必须佐以鼓荡阳气之品,使伏邪外达三阳。若能在大队清滋之中加入一二味助阳之药,往往立见正复邪溃,常用药物有西洋参、玄参养阴益气,黄芩、黄连、羚羊角清热解毒,生地黄佐少量制附子补托少阴,配生地、淡豆豉滋阴透邪,桂枝、独活透邪外达。以奏益气助阳,寒热并用,扶正透邪,邪祛正复之效。
养阴托透法
邪热深伏少阴,耗液伤阴,正气亏虚,无力托邪外达,宜采用养阴托透之法,以促伏邪外达为顺。姜良铎从喻嘉言仿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透邪中悟出,其法可遵,其方不可泥。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灼人之阴,宜师其意而变其方药,倡养阴透邪之法。姜良铎治伏邪温病遵叶天士之经验,善用黄芩汤加味,黄芩汤清热坚阴,配元参、淡豆豉养阴领邪外达,热得清,邪得透。黄芩汤去大枣加生地、淡豆豉滋阴透邪;加白薇、粉丹皮清泄伏热;加青蒿、白茅根疏透少阳春生之气;加蝉衣、荆芥辛透达邪;加枇杷叶、海蛤壳清肃肺金,共奏养阴托透之效。
疏达托透法
邪热郁伏少阴,伏邪多由三阳或肺胃而出,临床可见少阴表现,又可见三阳或肺胃症状。一面助阴托透在里的少阴之邪,一面乘势疏透三阳或肺胃外达之邪。疏透不仅为祛散外达之邪所必须,亦能保证少阴之邪外透之管道畅通,使深伏阴分之邪顺利外透。疏达托透,相须为用。
伏邪未动者,伏于少阴;已动者,郁于少阳。托透少阴之邪,选药多用玄参、生地、淡豆豉、生牡蛎等;疏透少阳之邪,多选白芍、黄芩、青皮、柴胡、鳖甲等;加白茅根以助柴胡疏少阳生发之气。少阴伏邪,由三阳而发,法当透少阴之邪,外泄三阳之路。宜用生地、豆豉、玄参托透于少阴,桂枝开透太阳,领邪外出。柴胡、白茅根疏透少阳枢机而达表。大黄荡涤阳明郁热,配生石膏、薏苡仁、杏仁清气渗湿,以宣展气机。法度严紧,药证合拍。
疏达外透,应注重斡旋少阳枢机,疏发一阳春生之气,意在调动机体自身抗病祛邪能力以透邪外达。取太阳为少阴出路之说,即使太阳证不显,亦应在滋阴或益阴扶阳的基础上,加桂枝等开透太阳,使邪外透。姜良铎吸取叶天士、柳宝诒二氏伏气温病应用透邪法的经验,对于该病发热期呈现少阴伏气外发于太阳或三阳之证;低血压期表现少阴虚损无力托邪外出而内陷之逆证,早期多采用凉血散血、解毒透邪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