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风寒束肺证与寒邪客肺证鉴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风寒束肺证与寒邪客肺证鉴别
[复制链接]
77
|
0
|
2019-8-23 01: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定义
风寒束肺证:风寒之邪侵袭肺卫,郁遏肺气,失于宣降,卫表失和所引起的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及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
寒邪客肺证:寒邪侵犯肺系,肺气失宣,郁遏阳气,常表现咳嗽气喘,痰稀色白,畏寒肢冷等症状。
病因
风寒束肺证:风为百邪之长,常与寒邪合并,侵犯人体。肺位上焦,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寒之邪从肌表皮毛或口鼻而入,导致肺失宣畅、卫气郁滞的风寒束肺证。因此,张景岳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阴邪化寒,寒则伤形……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经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然而六邪之感于外者,又惟风、寒为最,盖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人身内有脏腑,外有经络,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乃入于孙络;留而不去,乃入于络脉,留而不去,乃入于经脉;然后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气自外而内之次也。然邪气在表,必有表证。”
寒邪客肺证:寒为阴邪,既可伤于肌表,又可直接侵犯脏腑,肺为娇脏,“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临证指南医案》),寒邪客肺,肺之宣降失职,加之寒邪易伤阳气,则易形成里寒证。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病机
风寒束肺证:风寒外袭,卫阳被遏,不温肌肤,营气郁滞,卫表失和,腠理闭塞,故《景岳全书》云:“凡初诊伤寒者,以其寒从外入,伤于表也。寒邪自外而入,必由浅渐深,故先自皮毛,次入经络,又次入筋骨,而后及于脏腑,则病日甚矣。故凡病伤寒者,初必发热,憎寒,无汗,以邪闭皮毛,病在卫也;渐致筋脉拘急,头背骨节疼痛,以邪入经络,病在营也。夫人之卫行脉外,营行脉中,今以寒邪居之,则血气混淆,经络壅滞,故外证若此。”肺失宣降,不得清肃,则肺气上逆,因“肺气清肃”(《医门法律》),“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医学三字经》)。因此,风寒束肺证的病机,可大致划分两个方面:一是风寒外束的卫表失和,一是邪伤于肺的肺失宣降。若风寒束肺证不解,表寒入里,寒壅肺气,气道不畅,则喘促发作,正如《症因脉治》所云:“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若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职,影响水津输布,水饮停肺,聚湿成痰,则易形成外束风寒,内有停饮阻肺,甚则头面浮肿的病症,或素有伏痰饮邪,内蓄肺系,外寒引动伏饮,诱发喘哮。
寒邪客肺证:肺受寒侵,肺气被困,寒壅于肺,肺失宣降,气道不利;寒伤阳气,阴寒内盛。总之,寒邪客肺证,其病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寒客于肺,肺壅气阻;一是里寒偏盛。若寒邪偏盛,也可伤及胃腑,影响受纳腐熟功能,“自此而渐至呕吐、不食、胀满等证”(《景岳全书》);也可留滞经络、关节,形成气血运行不畅的痹证或痉证;若寒邪直中于里,将出现肢厥、下利等急证,故《类证治裁》云:“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者,手足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名曰中寒,仲景所谓急温之,宜四逆是也。”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