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医沙龙
›
五问中医药科研方向和思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五问中医药科研方向和思路
[复制链接]
71
|
0
|
2019-8-23 0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受惠于中国传统医药技术的发展,中华大地上繁衍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近百年来中医药明显势弱,西医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我们不希望做中医药的“掘墓人”,渴望为中医药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但如何贡献力量,奋斗方向何在,在现实的严峻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做如下思问。
科学性:制约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从研究和工作实际中能感觉中医药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1.中医药目前的研究方法很多,但评价标准不能得到公认或缺失,药学质量标准的“唯成分”论、非临床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型不对应、临床评价标准西医化等都受到质疑。2.物质基础不清,作用机制不明,“品、质、性、效、用”不能形成相关性或量化。3.大多数中药缺乏循证医学数据来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特点。
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关键的科学问题是哪几个,其中哪一个是可以首先攻克的、解决的方向是什么,是否可以明确?
又或者,中医药就不适合于“发现现象—甄别本质—试验数据—数学假设—推论验证—自然定律”的自然科学研究思路,应该采用其他的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中医药研究是应该鼓励自成一系,还是海纳百川
十多年中药现代化,引入很多新的研究思路,但从中医学存在的核心本质是临床疗效,但中医临床却是处于示弱的状态。我们不禁要问,中医药的研究应该是自成一系,回归传统模式;还是应该学科交叉按现代医学的方式,大量解决治疗学特点、药物表达形式、药物作用模式等关键技术问题?
研究方法:中医药研究是应该秉承还原的思路还是继续分离
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中医药研究是继续秉承“分离解析研究模式”,研究视角越来越微观,分析手段越来越高明,着眼于分子水平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还是回头采用“还原整合”的研究模式,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组分—药味—拆方—复方”的路径去分析和把握中医药的特点?
评价标准:符合中医药治疗特点的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是什么
中医药学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临床有效,而目前“病、证”结合,以病理生化和影像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受到部分同仁质疑。希望提出更多维的“病、证”及系统生物学、分子影像学和基因测定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符合中医药的治疗特点。那么符合中医药治疗特点的评价体系具体构建的思路是什么,从什么病、什么药着手突破?
科研现状:怎么解决中药“品、质、性、效、用”研究脱钩
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就是“在药论药,就医论医”,医学研究的不懂药,药学研究的不明白医,将“品、质、性、效、用”割裂了,造成现在,药品质量标准完全不能指导临床,临床用量与产品品质无关的矛盾。明白了现阶段中医药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可能很宏观,我们不一定需要每个问题“非黑即白”的答案,但通过更系统化、大范围的讨论对再思考中医药科研发展应该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杏林后生,加强对中医药的内涵的理解,明确为中医药贡献绵薄之力的方向和方法意义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儿科
杏林杂谈
男科病治疗中心
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心
医学视频
临床经验
肿瘤治疗中心
妇科病治疗中心
中医内科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