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小儿高热的证治体会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小儿高热的证治体会
[复制链接]
114
|
0
|
2019-8-23 01: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小儿高热常与肺、胃、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则肺气升降失司,遂致咳嗽气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热邪,则易化热下行于大肠,更因小儿食积较多,故胃为积热为多见;小儿受邪后传变较快,往往表证未解即出现阳明里热证候;或因邪势过盛即逆传心包,温邪久羁,也可入营,则可出现伤阴证候。
本病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常能收到邪解热退的效果。
辨证论治
表热兼里热
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一经感邪,化热甚速,且其气血末充,脏腑薄弱,感邪后传变较快,因此,小儿外感发热,其病来骤,其势鸱张。主要证候为骤然发热,恶寒无汗,或但热不寒,口渴喜饮,便秘尿黄,或烦躁谵语,惊惕抽搐,苔白或黄,舌质红,脉浮数,治疗宜清热解表。如表重于里者,银翘散加减;咽部红肿者,宜用银翘马勃散加减;如里重于表者,用白虎汤加减,热入营分令人欲寐谵语者,用清营汤加减;夜热早凉,表热将解,兼有阴虚者,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表热兼胃肠积滞
小儿脾胃末健,稍有饥饱不节,复感外邪,更能引起脾胃运化失职而食滞停骤,互为因果,这在小儿高热之中最为多见。主要证候为发热憎寒,或但热不寒,烦躁腹满,呕恶嗳腐,食差口臭,夜卧不安,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滞,表热兼食滞积热者,用凉膈散加减;发热兼有呕吐泄泻者,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表热兼痰热咳嗽
小儿脾胃未健,中土易致失运,水谷不化,湿热内生,蕴蓄而转化为痰,若遇风寒外束,腠理壅塞,肺气郁闭,宣降失司,痰随气逆,阻碍气道,或邪热恋肺,热灼津成痰,遂致表热兼见喘咳等症。主要证候为发热无汗或有汗,面色鲜赤,咳嗽痰鸣,呼吸急促,腹满不食,口渴或不渴,烦急不眠,大便干,小便黄,舌苔白腻或黄,脉浮滑数。治以清热化痰,解表宣肺。热盛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寒邪重宜用杏苏散加减;喘甚者加葶苈丸。
治疗体会
小儿发热往往一开始即表现为表里同病者居多,并随着季节的不同,以及季节非时之气的不同,有风寒、风热以及暑邪之分。至于里证,由于小儿病理生理的特点,多表现为里热、食滞、痰热三方面。
1.热在表者当散:邪在卫分尚末深入时当从表解,对发表药物的选择,风寒宜辛温散之,如芥穗、防风、苏叶、麻黄;暑天非时之寒,宜用香薷、藿香、佩兰;风热宜辛凉透邪,如薄荷、钩藤、蝉蜕。解表药多为发散之品,用量要适当,求得汗解。切忌过剂大汗,因小儿多表轻里重者居多,大汗必伤阴,阴伤热炽,虽汗而热不退。
2.热在里者当清:里热重,应从里清之,可选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生石膏、黄连、栀子、生地等,随证加减运用。
3.表里同病者宜表里双解:小儿感邪后易虚易实,且变化迅速,治疗宜急不宜缓,抓住正气未伤之机,尽快袪邪,使邪去正安;如墨守“先表后里”之说,必使内患猖獗,耗伤正气,热势不减,将会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只要表里证俱,就应该采用表里同治法。
4.表热挟痰与食滞的治疗:痰和食滞与邪热搏结,聚结肺胃,滞留不去,如在治疗上忽略消食化痰,一味清热解表,结果亦难获效;如果在清热解表的同时,给予消食或化痰,痰去食消,热邪亦相继而解。
总之,在辨证上应辨明引起发热的病因和兼证的性质,同时注意病邪的深浅、小儿体质的强弱,权衡正邪消长的程度,以正确指导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