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启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启示
[复制链接]
188
|
0
|
2019-8-23 01: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按刘渡舟先生的解读,阳明病发黄的原因为:“阳明病法多汗,今反无汗……湿热交郁,皆无路可出……熏蒸于外,则其人身必发黄。”也可以这样理解,内有湿邪,郁而化热,无路可出,于是症状百出。发黄只是其中一种。
临床中,银屑病湿热为病者不少。笔者认为,湿热型银屑病之发疹,可以参考仲景书中的发黄,作出预防和治疗。
《伤寒论》199条中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伤寒论》236条中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199条说了内有湿热,“无汗……身必发黄”;而236条说,内有湿热,但是“汗出……不能发黄也”。从这一反一正的说明中,我们应该能看出“汗”这个出路,对于湿热的重要性。
从《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表述中,我们能否得出“汗出……不能发疹”的启示呢?
遗传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得过银屑病的,或者银屑病患者的子女,如果辨证属于湿热者,可以参考《伤寒论》中上述内容预防,和在治愈后防止银屑病复发,关键的点就在是否能保持正常出汗上。
预防和防止复发的重点在汗上,那治疗已经致病的湿热之邪,是否也一定要用发散的方法呢?答案是:不一定。
《伤寒论》262条中曰:“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伤寒论》236条中曰:“……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以调和在表之气血,为湿热之邪缓开腠理;而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为清利湿热之药,与麻黄为代表的表药共成表里双解、分消湿热之势。
与麻黄主表相对的是,大黄主里。茵陈蒿汤,以茵陈六两为主,栀子十四个,大黄二两,服用后的见效标志为“小便当利……黄从小便去也”,看来大黄在这里,言之领湿热之邪从里走泄是可以的,但不能讲是以通大便为目的。
可以看出,对于已经致病的湿热之邪,强调的不是汗而是“给邪出路”,邪祛则气机通畅,小便自利,汗自出,大便自畅。着眼于小便、汗、大便,既可以看作是治法,具体为渗湿、散湿、泄湿。也可以看做是治疗达到目的的标志——正常的小便、正常的大便和正常的汗出。后者是广汗法所不能概括的,需要提出广下法甚至广通法的概念来与之适应。
再回到具体方剂来讨论,与麻黄、大黄等代表的去邪之法相对应,《伤寒论》中261条提出了栀子柏皮汤的缓清湿热之法,与前两方比起来,此方整方剂量要小,饮用量要少(其他方有“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和“三升……三服,小便当利……”的要求,而此方仅有“一升半……分温再服”的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仲景邪势大治以急、重,邪势轻治以缓、中的思路。
关于湿热型银屑病和汗及仲景学说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指明,即局部汗出一定不可以误认为是“正常的汗出”。
《伤寒论》236条中段讲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以还……身必发黄”的病态;第200条也讲了“……额上微汗出……必发黄”的病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wǒ想我是海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