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内经》论偏枯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内经》论偏枯
[复制链接]
37
|
0
|
2019-8-23 01: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偏枯,又称为偏风,即肢体偏废、半身不能随意活动之证。属于《内经》风证的范畴,在诸多篇章中均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风论》、《素问·热论》、《素问·大奇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所指偏枯,不能等同于西医学的心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亦包括其他外在因素而致的脑或脊髓疾患所引起的半身不遂。
病因病机
偏枯之证,属于风证之一,探究其病因,《内经》中有外风、内风之分。后世医家自金元始,皆将内风作为偏枯的主要病因,皆不提外风所致的偏枯。虽然诸多医家对内风的认识丰富了偏枯病因病机部分的内容,但也不应忽略《内经》所提出的外风致病之说。
外因 风邪侵犯人体,从皮毛而入,或偏中脏腑之背腧穴,导致营卫气血虚衰,筋骨失于濡养而发为偏枯。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张志聪注云:“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门户者,血气之门户也……如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则为偏枯,谓偏入于形身之事也。”
内因 若情志太过、饮食不节,引发热郁气滞,痰热生风,风火痰热内盛或素体肝肾阴虚之人,阳亢生风,气血上逆皆可发为偏枯。正如张介宾所云:“人于中年之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亦有阳虚不能布化精微,筋脉失养所致者;或因心胃两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发病者。
分类
外风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亦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张介宾注云:“虚邪若中于半身,其入深而重者,则荣卫衰,真气去,乃发为偏枯,若邪之浅者,亦当为半身偏痛也。……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是谓之虚……邪风,非时不正之风也。击仆,为风所击而仆倒也。然必犯三虚而后为此病,则人之止气实者,邪不能伤可知矣。”外风所致偏枯之证,侵犯虚人之体,通过不同途径感受风邪后使偏侧经脉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于濡养,从而发病。其临床特征可见半身肢体麻木,活动不便,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
风痱 《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张介宾注云:“痱亦风属,犹言废也。上节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智乱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气未为全去,犹可治也;神失,则无能为矣。”张志聪亦云:“痱者,风热之为病也。”此证因风而肢体不用,实为内风所致。发热而耗伤肝肾之阴,阴虚风动,属肝风内动之证。正如《素问·脉解篇》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其临床特征可见半侧身体弛纵瘫痪,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若意识障碍较轻,尚有可医;若神志不清,昏迷不醒,意识障碍严重者,则预后不良。
饮食失节之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亦:“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张介宾注云:“消瘅,热消也。仆击,暴仆如击也。偏枯,半身不随也。痿,痿弱无力也。厥,四肢厥逆也。高粱,膏粱也。肥贵之人,每多浓味,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满,热蓄于内,多伤其阴,故为此诸病。”生活安逸之人,体质多肥盛,饮食上多食膏粱厚味。肥人自身多痰湿,热胜于内,多伤及阴,气滞血瘀,因此易患消渴病、猝然跌仆晕厥、半身不遂、四肢痿废不用、四肢厥逆等。其临床特征有多发于体质肥盛之富贵人,可见半身不遂,胃脘不适等。
阳虚之偏枯 《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阳为太阳,三阴为太阴,太阳为多气多血之经。若阳气盛则筋脉调和,阳气虚则不能运化精微,筋脉失于濡养,则发为偏枯。脾主四肢肌肉,运化水谷布散精微,若脾虚则四肢不得受水谷精微之濡润,其人必四肢痿弱不用。其临床特征多见半身不遂,身体瘦弱,四肢痿废等。
汗出偏沮之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后世注家多有不同解释,其一为阳虚致偏枯,如张志聪注云:“沮,湿也……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姚止庵注曰:“……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其二为阳郁致偏枯,如吴崑注云:“沮,止也。身常汗出而偏止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此由中于风邪使然。”笔者认为阳郁致偏枯之义更符合临床实际,可参。其临床特征多见患侧无汗,半身不遂,健侧半身汗出,可以活动等。
心胃两虚之偏枯 《素问·大奇论》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张介宾注云:“沉鼓涩,阳不足也。外鼓大,阴受伤也。小坚而急,阴邪胜也。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痞膈,半身偏枯矣。”此证为心胃两虚,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之偏枯。其临床特征可见半身不遂,面色不荣,气短乏力等。
治疗
《内经》对偏枯之证提出了辨证原则,即有中腠理、经络和脏腑之分,这为后世医家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许多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对中风病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清代医家王清任治疗中风病,以“气虚血瘀,补气活血化瘀”立论,所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直至今日仍被临床所采用,特别是补阳还五汤在中风病后期的治疗上效果明显。王永炎院士致力于中风病与脑病的研究多年,提出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的化痰通腑汤,方中全瓜蒌与胆南星相配,清热化痰去中焦之浊邪;生大黄荡涤胃肠积滞通腑化浊;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通腑导滞。以上四药相合,化痰热、通腑气。笔者亦曾以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一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经通腑泻热后,患者神志恢复,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疗效显著。可见,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虚实夹杂,多为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偏枯实为内科重症,应以多途径的治疗方法考虑综合施治,比如外治法、功能锻炼法等。
治疗外风偏枯,可选用刘完素之大秦艽汤(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药、细辛、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等)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祛风化痰、养血通络。治疗风痱,宜选择针刺与药物并举的方法,当以刘完素之地黄饮子通少阴,息内风。针刺治疗上,上肢瘫痪取合谷、手三里、肩髃、肩贞、巨骨、养老;下肢瘫痪取肾俞、环跳、殷门、伏兔、风市、足三里、承山、昆仑、太溪;言语不利可取廉泉、哑门。亦可选择推拿治疗,进行辅助肢体恢复,其手法为推、按、捻、搓、拿、擦,取穴以患侧颜面、背部、四肢为重点。治疗饮食失节之偏枯,可选择苏合香丸合涤痰汤加减以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治疗阳虚之偏枯,可选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通络。治疗汗出偏沮之偏枯,可选大承气汤加味以通腑泻热除郁。治疗心胃两虚之偏枯,可选择参附汤合生脉散益气回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针道天下
莎拉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