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鉴别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鉴别
[复制链接]
158
|
0
|
2019-8-23 01: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定义
肝阳化风证 是肝肾阴虚,肝阳过旺,亢逆无制,阳亢动风而出现眩晕,搐搦,震颤,肢麻等症状,称为肝阳化风证。
热极生风证 热邪炽盛,燔灼肝脉,引动肝风,蒙蔽心窍,出现发病急骤,高热不退,神志不清,抽搐,项强等症状,称为热极生风证。
病因
肝阳化风证 平素多有肝肾阴虚证的病理基础。生理状态下,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肝木有赖肾水的滋润涵养,才能敛摄肝阳,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若因五志过极化火,耗伤肝阴,或过食辛辣炙煿,劫夺肝血肾阴,或劳累太过,纵欲无度,耗损肾阴,或年逾四十之后,阴气渐衰,使精血不足,肝失所养,筋脉不得濡润,并使肝阳无以制约,风阳上扰,引动肝风。
热极生风证 总因邪热鸱张,心火暴盛,火盛热炽所致。若五志过极,大怒气逆,则心火暴张,肝属木属风,木盛则生火,火盛则易动风,风火相煽,风自肝起,风翔头目,气血逆乱,蒙蔽神明。小儿外感热病,高热不退,亦易引发动风之证,俗称“小儿惊风”。若在温热病极期阶段,邪热炽盛,暴损阴液精血,筋膜经脉干涸痉挛,郁遏阳气,引动内风,风窜经络,阻塞窍络,窍失清灵而呈动风之状。
病机
肝阳化风证 平素多有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的病理基础,阳亢则易化风,而致肝风内动。临床若因肝阳暴张,内火炽盛,风火相煽,肝风骤起,气血逆乱,上窜清空,神明被蔽,则可出现中风闭证。若肝阳过旺,克犯脾土,脾虚不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热盛动风,或肝阳化风,肝风挟痰则形成风、火、痰热等病理产物,相互影响,上窜经络清窍的病理转归。若肝阳偏亢,复因暴怒,则肝阳化风,风火相煽,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神明逆乱而为“大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黄帝内经·素问》),亦为内风之证的危重证候。
热极生风证 多因邪热内炽,热伤阴液,阴液被劫,筋脉失养,引动肝风,“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活幼新书》)。故临床可出现抽搐、高热、项强等热甚发痉的表现。若阳热极盛,热郁气逆,气机被遏,阻塞清窍,也可导致邪热内闭的病理转归,临床既可出现肝风内动之痉证,也可见到热蔽清窍之厥证。若热邪羁留日久,阴液慢性消耗,损伤肝肾之阴,则易转为虚风内动,或肝血、肾精枯竭而发为痿证。
总之,肝阳化风和热极生风,总由阳亢或热炽引动肝风使然,临床可出现因风、火、痰诸邪所致之中风、厥证、痉证等病变,盖动风之变,皆属肝木。
鉴别要点
肝阳化风证 头摇头痛,眩晕难支,肢体麻木,手足抖颤,颈项强直,痉挛抽搐,语言謇涩,步履不正。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喉中痰鸣,口噤不开。舌体偏斜抖动或舌强难语,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以平素具有头晕头痛、耳鸣等肝阳上亢的表现和突然发作的肝风内动表现为临床特征。
热极生风证 高热,躁扰如狂,头痛神昏,肢体抽搐,项背强直,甚则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喉中痰壅,角弓反张,面赤气粗,以及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口唇干焦,舌红或绛,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以高热、烦躁等火热内盛证和肝风内动并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均属肝风内动范畴,故具备风性动摇的病证特点:眩晕,抽搐,震颤,头痛,项强,牙关紧闭,喉中痰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肝阳化风证,临床表现的病证以中风为主,热极生风证临床表现的病证以痉证为主,故二者病机侧重点不同,肝阳化风证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理基础;热极生风证以里热炽盛为病变前提。
肝阳化风证 因肝肾阴液亏虚,不能潜藏摄敛肝阳,阳化风动,上扰清空,则眩晕难支。风阳上攻,气血逆乱,遏阻经脉,则头痛,风性动摇,则头摇不能自持。肝阳化风,肝属木,木生火,火生风,风火相煽,燔灼肝经,肝在体合筋,阳亢风动,热灼筋脉,阴液损伤,筋脉失养,筋脉挛急,可见项强振颤。若肝阳偏亢,阳盛化风,即“风能化火,火能生风”,风火搏于经络,灼伤阴液,筋脉失养,则痉挛抽搐。足厥阴肝脉络舌本,风阳循经上扰,则语言謇涩,肝肾阴血亏于下,阳亢风动,窜行经脉,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肝阳偏亢,阳盛化风,风扰于上,阴亏于下,则头重脚轻,走路不稳,摇摆不定。肝阳素盛,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肝风挟痰,上窜清空,气血逆乱,蒙蔽神明,心神昏愦,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由此可见,导致肝风内动的常见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火、痰、虚。风阳挟痰走窜经络,闭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之因,或气凝血滞,脉痹不行……”(《症因脉治》)。肝属风木,脾属土,若“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则能导致痰涎壅盛,痰郁化火,而见喉中痰鸣,甚则“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故《证治要决》认为中风皆痰为之:“中风之症,卒然昏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风邪既盛,气必上逆,痰随气上,停留壅塞,昏乱晕倒,皆痰为之也。”肝风上窜,气血失和,牙关筋脉不得运动,则口噤不能开。肝风挟痰,闭阻舌脉,气机涩滞,故舌体偏斜,阳亢化风,风动则舌体抖动不已。舌红为肝肾阴液亏虚,苔白指邪未化火或里热不甚,若苔见黄腻,脉弦数有力,为肝阳偏亢,肝风挟痰,肝经热盛之象。
热极生风证 多因里热壅滞,灼津耗液,筋脉失养而发为痉证。若里热炽盛,蒸腾内外,则可见身发高热,常可见于温热病极期,邪正交争剧烈。若火热邪盛,壅滞上焦,传于心包,扰乱心神,心神愦乱,清窍闭阻,可见神志昏糊,躁扰如狂。热邪极盛,窜扰经脉,血脉壅遏,气血运行逆乱,则头部灼痛。阳气亢盛,里热弥漫,热极动风,则肢体抽搐。高热灼伤阴津,热邪燔灼经脉,筋脉失养,则项背强直,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小儿有此者,为惊风急作。热盛则呼吸机能亢进,故呼吸气粗;气血上壅头面,则面红目赤;邪热炽盛,阴液耗伤,故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溲短赤,口唇干焦,舌红或绛,苔黄。邪热也可炼津为痰,随热上攻,则喉中痰壅,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为实热壅盛,引动肝风之证。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二者除具备“动风”的共证外,肝阳化风证,往往可见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和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等肝风挟痰,蒙蔽清窍,窜扰经络,阻滞气血运行的证候,且昏迷清醒后,常可见有后遗症存在,如肝阳上亢,瘀血内停脉络的半身不遂;痰浊阻蔽清窍的语言不利和风痰阻络的口眼歪斜。热极生风证,以颈项强直,手足抽搐,甚者角弓反张为特征。但肝阳化风证,若进一步发展为中风闭证(阳闭)时,可有与其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热极生风证,一般没有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舌强之证候。若因邪热鸱张,也能蒙蔽心窍而发为厥证,也可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甚则谵妄,但厥证发病后常能渐渐苏醒,而醒后没有舌强语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证。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前者病机是肝肾阴亏,阴不潜阳,则肝阳亢逆升动,化火生风,风藉火势,火助风威,风火相煽,挟痰窜扰,故有“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之说;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润滋养经脉,阳热灼阴。后者病机是热邪蒸腾,内损营阴,燔灼经脉,阴液被伤,筋脉失养,热传心包,扰乱心神,心神愦乱,清窍闭阻,热壅气血,气血逆乱,热胜风搏,风动不宁,风火相乘。肝阳化风证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的进一步发展,为本虚标实证。即风火亢盛于上,阴液亏损于下,又谓“上盛下虚”,而热极生风证,因邪热鸱张,燔灼肝经,引动肝风,故临床多表现为里实热证。
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就其病史病程而言,肝阳化风证,多在40岁以后发病,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史,如眩晕,头胀痛,耳鸣,面红目赤,腰膝酸软,头重足轻等症状。热极生风证,无明显的年龄特征,小儿惊风,常可由于高热引起。热极生风证,常可因温热病邪侵袭机体,渐次深入,热伤心营。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由表入里,邪热炽盛,灼伤阴液,风自内生。故多因热病伤阴,损伤精血,多见于急性热病的中期。肝阳化风证与热极生风证,均为肝风内动,动风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而为虚风内动,其动风的幅度将大为降低,而伴有血虚或虚热证。
肝阳化风证,临床治疗应镇肝息风,滋阴潜阳,方用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热极生风证,治疗宜清热息风,滋养筋脉,方用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尊生保健
亦夕醉知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