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医之谈魂说魄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之谈魂说魄
[复制链接]
84
|
0
|
2019-8-23 01: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所言之魂魄与民间相较,更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中医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
中医教材通常有一怪现象,“魂魄意志”几个字虽不少见,但解释却常语焉不详,没有展开来说。中医学的这种学术尴尬,皆因“魂魄”二字,与民间所言的“魂魄”字眼一般,似带巫韵,于是就成了一个学术心理上的无形雷区,怕一碰就会连累中医被疑为迷信或唯心。但“魂魄”的内涵于中医,真如民间?真有那么难说明吗?
《左传·昭公七年》云:“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又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孔颖达注解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朱子语类·卷三》谓∶“人死则魂魄升降,日渐散而不复聚矣。”几段大意为:魂魄生来即有,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为可附形与气的不同精神形式,不能离开人之形气而独立存在,机体死亡了,魂魄也将随机体的消亡而消解,顺带解释了魂魄各自的功能,这些注解当接近远古魂魄原意。
中医所言之魂魄与民间相较,更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以下我们就先谈魂,后说魄,再论理。
谈魂
说到医学之“魂”,不由想起了几年前的一宗轶事,《广州日报》在周末一般会有一个版面登载医疗信息,其中有一个医读问答之类的栏目。一天,一读者问:常处于将醒状态,意识渐清,但却支配不了身体,想动动不了,几经挣扎才能动,问是什么病?其中一个中医师的回答是:“这个病临床很少见,书本没记载,建议住院检查。”少见?这不是梦魇吗?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恐非少数。另一个主任中医师说“这是大脑皮层过于兴奋”,仅此一句,再没下文,答了等于没答。
那么梦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答:这是肝所藏的“魂”出了问题。但在现今的中医界,能将梦魇与“魂”相连的识见者,恐未过半。问题是,这本该是业界内的浅识、常识,但古之浅识却成今之高见,真令人啼笑皆非,现今中医学术之失神离魂,于此可见一斑。
关于“魂”,《灵枢·本神》的“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定下了基调。即魂受神支配,生理上,神动则魂应,魂动则神知;反之,凡神动而魂不应,或魂动而神不知,均属异常,《类经·藏象类》以“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括其病理,并言明了神与魂的生理、病理关系是: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就病状言,“梦寐”是魂的第一种病状,但这里的梦不是指常态的梦,而是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等非良性梦境。何以如此?还是以“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作据来分析:梦魇是神动而魂不应,故欲动而不能动;梦游是人在梦中游行而神不知、梦呓则是口说梦话而神不知,均属魂动而神不知。如此魂不能随神往来,不能与神相互乎应,故谓“神昏则魂荡”。
“恍惚”是“魂”的第二种病状,包括思维不能集中,谋虑功减,甚至思维散乱,谋虑不能。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谋虑”,这不是“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的“谋虑”吗?难道“谋虑”是“魂”的作用?确实,“谋虑”是“魂”的作用。当一个人心烦意乱、六神无主、坐立不安、谋虑不能时,我们最常用的形容语是“失魂”,这种说法实际直指中医“魂”的本义。
“变幻”则是“魂”的第三种病状,即出现各种幻觉,如幻视、幻闻、幻听等。幻觉以及思维散乱,谋虑不能等是精神疾患的常见症。夏子益《奇疾方》云:“凡人自觉本形作两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离魂病也。”由是观之,“魂”的病变不纯粹是现代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也包括某些精神问题。
然则为何“肝藏魂”?还是由《内经》作答,《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言下之意有二:其一,血是魂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二,血是魂之舍。何为“舍”?“舍”者,居室也。换言之,“魂”就象一个居客,以血为舍,以血为涵,以血为养。故魂出问题,就习称为“魂不守舍”。
基于“魂”之所舍,它就有了自身的阴阳属性,一般以阴血为涵者,其性多属阳,魂亦如是,《说文解字注》曰:“魂,阳气也。”《人身通考·神》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以上梦中惊骇、恶梦、梦游、梦呓、梦魇,恍惚,变幻游行等病状也显示出“魂”具兴奋、主动的阳性特征。
血与魂之间,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关系,也与肝所配的震卦之象相类,“魂”像震下之一阳爻,血似震上之两阴爻。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所涵、所镇而不妄行游离,尤其是睡眠时,“人静则血归于肝脏”,魂得血养自不妄动。反之,若肝阴血不足,魂失所涵、所镇,就易自浮而动,不受神的支配,不能随神往来而见以上诸般病象。
又因魂属阳,故魂动之病,除肝阴血虚外,亦可因肝火、肝阳之热扰而动,此“同气相求”也;若虚衰或重病之人见之,则有阳虚阳浮之虞。
魂之病,从治疗角度,多心肝、神魂并治;治其本多滋阴补血,清火潜阳。治其标则安神定魂。药物则因魂易浮越而多选具镇敛作用之琥珀、龙骨、牡蛎、朱砂等。若病为它脏腑所及,则兼治它脏腑疾患。
说魄
《灵枢·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即父母生殖之精结合瞬间,就有了魄。《灵枢·本神》又曰:“肺藏气,气舍魄。”可见魄为先天所得,成于父母并精;以肺之气为舍、为充、为养。精足、气足则魄强而用,精神乃治。
那么,魄的功用与魂有什么区别?又主要显示在那些方面呢?《朱子语类·卷三》曰:“人之能思虑计画者,魂之为也;能记忆辩别者,魄之为也。”又曰:“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溃记事不及者,魄衰也……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二物本不相离。”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言:“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
魂与魄的比较,由于魂附于气,偏于无形,魄附于形,与形难分,因此,魂表现在精神方面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较著;魄表现在形体方面如“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较显。《太上老君内观经》谓:“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至于魄的功用,《类经·藏象类》再有补充:“精之与魄皆阴也,何谓魄并精而出入?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则魄壮。”
综上所述,魄之功能大致可归纳为: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舌的味觉,鼻的嗅觉,身体的触觉如皮肤冷热痛痒,以及新生儿躯干肢体不经训练而自然就会的动作、吸乳和啼哭等。换成现代语言表述,大致是指精神神经活动中本能的司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此外,魄具记忆之功。
就功能与物质关系言:“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属先天,因此,魄之功多显现为一些先天本能性作用,至于记忆,则与肾藏精,通于脑有关。《灵枢·本神》曰:“肺藏气,气舍魄。”肺呼吸及一身之气功能正常,自能气达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发挥其目视、耳听、鼻嗅、舌辨、身触、知饥渴、平衡、排泄、睡眠、记忆以及自然动作等功能。而以呼吸之气为主生成的宗气,功能上就与肢体寒温与活动、视听感觉、语言声音等有关,与魄之用甚合。故精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动作协调,记忆深久。至于魄藏于肺而得气养,气足则行为果断,充满魄力之说,应是从气-魄两字间关系所作的某种会意性衍生。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