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伤寒论》之“伤寒”是一种传染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论》之“伤寒”是一种传染病
[复制链接]
91
|
0
|
2019-8-23 0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我国东汉末年,该书理法方药完备,开中医辨证论治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成书后,中原大地战事频仍,未经广泛流传,即散佚民间,后经晋王叔和整理,将伤寒部分编次成册,名为《伤寒论》,至唐孙思邈收录,宋林亿校正,金成无己注解,伤寒之法遂流传于世,明清即形成了专门研究仲景伤寒六经之法的“伤寒学派”。然后世云“伤寒”者,对仲景“伤寒”其病的真实所指却见仁见智,未有定论。新中国成立后,《伤寒论》成为全国中医院校必修教材,对“伤寒”其病做了阐释,云“《伤寒论》以伤寒命名,伤寒二字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广义伤寒的”。在教材的规范作用下,这一论断似乎一时间成为定论。然结合与“伤寒”相关的历史文献,综合《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参以临床佐证,笔者认为仲景所论“伤寒”是指流行于东汉年间的一种特定传染病,因其主要出现在冬季“伤于寒”而发病,故名之曰“伤寒”,本无广义与狭义之分。
伤寒涵义新释
“伤寒”这一古老的中医学名词,在我国医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现存最早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还是上世纪中期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对此均有明确记载。随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经方的广泛应用,对“伤寒”涵义的探讨成为后世医家研究的热点。笔者细究《伤寒论》成书前后与“伤寒”相关的医史文献,综合各家研究成果,认为《伤寒论》成书前后的文献所涉之“伤寒”当做以下三种解释更妥。
伤于寒
“伤寒”作病因讲即“伤于寒”。《内经》有关“伤寒”的论述共4处,分别见于《素问·刺志论》及《素问·热论》等篇。如“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本盛矣,而身反寒,盖得之伤寒故也,惟寒伤形,故伤寒则身寒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此三句中伤寒做“伤于寒”病因讲不难理解,对“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句中“伤寒”的解释,几乎所有注家都将此做病名讲,这也是近两千年来,将“伤寒”解释为一切外感热病总称的渊源。结合该句话所在的全段内容及句式进行分析,此处“伤寒”当解释为热病的病因,亦即伤于寒更妥。
《难经·四十九难》曰:“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前句中伤寒为病邪,当做病因讲无疑。后句“何以知伤寒得之”中“伤寒”之意当放入整段文字中理解,如原篇中并列的论述有“何以知伤暑得之”,“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何以知中湿得之”等,文中“伤暑”、“饮食劳倦”、“中湿”三者均为疾病病因,故此处之“伤寒”亦当病因讲。
《伤寒例》引《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此句中“伤寒”若做病名讲则与整个句子的结构不对称,因前句中提到“伤于寒”这一病因,后一句是其对称句,解释亦当为病因即“伤于寒”只不过省掉了其中的“于”字罢了。
伤寒病
“伤寒”作独立的疾病病名讲即“伤寒病”,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及后世出土的医简《居延汉简甲乙编》、《武威汉代医简》。《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伤寒”的记载12处,其中见于药物主治病种后者11处,见于药物理论阐释者1处。如“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等。句中“中风”、“头痛”、“温疟”等是病名学概念,“伤寒”与之以并列关系出现在句中,当做病名讲无疑。《居延汉简甲乙编》“伤寒四物,乌喙十分,细辛六分,术十分,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圭,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孟庆以四月五日病苦伤寒”,“治伤寒满三日转为□”,《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凡五物皆治,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结合两书采用的辨病论治及通治方编写体例,可以确定两书所论“伤寒”当作病名讲。
《伤寒论》第2条、第3条、第6条,开篇即以定义和鉴别诊断的形式,通过对“伤寒”、“中风”、“温病”三病的对比将“伤寒”以病名的形式提出,且有学者通过总结《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伤寒”与杂病的划分,指出“伤寒”是从一切疾病中分出的病种,而未被分出的病种则暂置于杂病中,因未被分出者众,远不止一种,故以“杂病”名之。《伤寒论》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更是直接的提出了伤寒病的概念。
类伤寒
“伤寒”作类伤寒讲,一为鉴别诊断,二是此类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与仲景所论“伤寒”相似,可参考“伤寒”做辨证论治。其最早论述可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之“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句中前一“伤寒”即作“类伤寒”讲,“有伤寒”中“伤寒”则指“伤寒病”,此句是“伤寒病”与“中风”、“湿温”、“热病”、“温病”五种病之间的一种鉴别,同时也说明这五种疾病的发病有着某种相似的特征。仲景《伤寒杂病论》所描述的“形作伤寒”、“状如伤寒”的疾病即指类伤寒病。把“伤寒”一词直接做“类伤寒”讲的,如《伤寒论》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烧裈散主之”。其中,“伤寒”即做类伤寒讲,说明“阴阳易”的发病既有与“伤寒病”相似的地方,又要将二者做鉴别诊断。384条也指出:“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亦作类伤寒讲,是提醒后学应做好“伤寒”与“霍乱”的鉴别诊断。后世如郭雍《伤寒补亡论·伤寒相似十四条》所谓:“活人书论痰症、食积、虚烦、脚气四者,皆与伤寒相似,而实非伤寒……继之以疮毒、虫毒、戏水、瘴雾症类伤寒者,皆当辨证而后用药”,则是直接以“类伤寒”来归纳疾病。笔者2003年曾亲自诊治200余名确诊后转入中日友好医院的SARS病人,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各种类型的肺炎,而非SARS,这时就需要与SARS进行鉴别诊断,可以推测,仲景《伤寒论》中所述“伤寒”,其中的大部分就是为鉴别“伤寒”而设。
由此可见,在《伤寒论》成书前后的文献中,“伤寒”一词存在着伤于寒、伤寒病、类伤寒等三层涵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对仲景“伤寒”之义广义化理解的优势和贡献,正是这种广义化的理解,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使仲景之学得以发扬广大,泽被后世。然明确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为“伤寒病”,那么仲景“伤寒病”对于今天来说是否仍然存在,若存在,会是哪一种疾病呢?
流行性出血热无论从传变特点还是疾病演变史上来看,均与仲景“伤寒病”一致,用流行性出血热来解释仲景“伤寒”,不仅对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起重要作用,更为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经方指明了新航向。
从流行性出血热看“伤寒”其病
笔者早年有幸在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师门下读博士,时值周老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病毒性高热。作为他的博士生,三年间我一直在苏北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做该病研究,并以此作为我博士论文的方向。三年的基层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当看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在结合现代医学输液和对症处理的治疗条件下,仍然有10%的高死亡率,深深地刺痛了我,这些病人从开始发病到最后死亡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该病的治疗中,《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及所载方药的大量运用,使我对仲景“伤寒”其病的真实所指有了新的认识,然因当时缺乏临床实践,又对仲景著作的掌握不够全面,一时间未敢轻下结论。近三十年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经方的大量应用,使我更加确信了当初的认识,我认为仲景“伤寒”其病很类似流行性出血热。今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文献,给读者以明证。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岚峰pisce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