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张从正风病证治思想探讨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张从正风病证治思想探讨
[复制链接]
66
|
0
|
2019-8-23 01: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张从正乃金元时代崛起的四大家之一。临证治病主张以汗吐下法攻邪,而为攻下派之代表。所谓风病风症,一指外风致病,有恶风、发热、汗出、肿、痛、痒、痹、口眼歪斜等症;一指内风,如眩晕、昏厥、目窜、抽搐、震颤、麻木、偏瘫等证候。张从正对于风病风症的治疗,亦能体现攻邪的学术思想。尝谓“屡用汗下吐三法……愈此风病,莫知其数”(《儒门事亲·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宁波汲绠斋书局,宣统庚戍石印,下引此书同此版,只注卷目),即说明他运用汗吐下法治疗风病的效果。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经验,对于指导风病风症治疗具有积极意义。今就笔者管见,论述如次。
风病风证 明辨外内
张从正认为六淫风邪乘人体正气之虚而侵入,所谓“真气内弱,风邪袭之”,凡风自外来者“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是为风邪在表。其有自内而生者,则皆为肝木化风。故说:“夫风之为状,善行而数变。《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掉摇眩运,非风木之象乎?迂曲劲直,非风木之象乎?手足掣战,斜目歪口,筋急挛搐,瘛疭惊痫,发作无时,角弓反张,甚则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顿僵暴仆,昏不知人,兹又非风木之象乎?故善行而数变者,皆是厥阴肝之用也”(《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而肝木变动生风,原由心火克金,金不制木,所谓“肝木所以自盛而至此者,非独风为然,盖肺金为火所制,不能胜木故也”(引同上),临床多见风火,风痰实证。
汗吐下法 治疗风病
张从正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风病或因外风袭入,或由肝木所生,皆为邪气致病。因此,治必攻邪,这就为风病风证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1.汗法治风病 张从正说:“风……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其证如“发热疼痛走注,麻木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草(缓),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常用方剂如防风通圣散、天麻散、防风汤、祛风汤、小续命汤、消风散、排风汤(《卷十·风治法》)等。然张氏所用汗法,非单指解表发汗轻扬祛风之剂。他说:“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如“所谓导引而汗者,华元化之虎鹿熊猴鸟五禽之戏,使汗出如傅粉,百疾皆愈。所谓熏渍而汗者,如张苗治陈廪秋,烧地布桃叶蒸之,大汗立愈。又如许胤宗治许太后感风不能言,作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如其言遂愈”(《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所以,除服药之外,灸刺熏洗等法都可以发汗,故皆录属于汗法之中,亦能达到祛除风邪的目的。《卷六·面肿风》案:“南乡陈君俞将赴秋试,头项遍肿连一目,状若半壶,其脉洪大。戴阳出视。《内经》: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阳明气血俱多,风肿宜汗,乃与通圣散入生姜、葱根、豆豉,同煎一大盏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茎鼻中大出血,立消。”服药得微汗无大汗,风未尽除,乃用刺法。血汗同源,刺鼻出血视为续与汗剂,故能愈面肿风。所谓“血汗俱荡,岂不妙哉”(《卷十一·风论》)。即为灵活运用汗法之例。
2.吐法治风病 张从正指出,用吐法治疗风病风症古已有之。如“《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沐浴风;近代《普济方》以吐风散、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孙尚方》以三圣散吐发狂;《神验方》吐舌不正”(《卷二·凡在上皆可吐式》)。所以他认为“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况且内风之证,肝木所主,每夹风痰,而“《内经》中明有此法,五郁中,木郁达之,吐之令其条达也”(《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如风痫病发,可用葶苈苦酒汤吐之;中风闭乱,牙关紧闭,可用三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开也;小儿急惊搐搦,用吐涎散吐之;头风眩运,手足麻可用独圣散吐之等等,以解风症之急。然“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 卷二·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是以上述风病在使用吐剂后,证情缓解,张氏随即转用它法续治。如“头痛昏眩,皆因浴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风邪在于胸中,热甚化而为痰,风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卷十一·风论》)。吐后,再汗,再下,或祛风,或清热,或重镇,皆视病情定夺。张氏说,他用吐法,“过则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以至不疑”(《卷二·凡在上皆可吐式》)。其运用之娴熟,投剂有分寸,故用以治风病,效果亦无容置疑。
3.下法治风病 张从正说:“凡风病之人,其脉状如弓弦而有力,岂敢以热药投之,更增其势哉”(《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如此内风,风火交炽,他主张泻火攻下,火去风熄。如谓一口眼歪斜患者,“予脉其两手,急数如弦之张甚,力而实。其人齿壮气充……盖风火交胜,余调承气汤六两,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热啜之,前后约泻四、五十行,去一两盆;次以苦剂投之,解毒数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脉诀》云:热则生风……亦风火素盛而然也”(《卷二·证口眼歪斜是经非窍辩》)。可见清泻腑热,能去经络风病。
又如一人患目肿经年不瘥,更加头痛,诊为头风。“此乃足厥阴肝之经,手少阴心之经,兼五脏俱有火热也。可先用通解丸通利大小便,大黄越桃饮之治肝热者,羌活决明散服之,大有神效验矣”(《卷十一·风论》)。此乃泻心肝火热,以愈头目风病。
张从正在使用下法的过程中,常视证情而配用它法。如一贫者病破伤风抽搐,牙关紧急,角弓反张,口噤不能进药,乃用大黄、甘遂、牵牛、硝石等煎汤鼻饲之,“良久上涌下泄,吐且三、四升,下一、二十行,风搐立止,肢体柔和。旦已自能起。口虽开,尚未能言。予又以桂枝麻黄汤三两作一服,使啜之,汗出周匝如洗,不三日而痊”(《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张仲景以大承气汤治疗痉病,此案先下后汗,两法投之以攻邪,实为善治风病者。
结语:张从正认为风邪外入而为风病者,可以汗法速去之,凡熏蒸导引砭射等法皆可发汗,故都有祛风作用。内风多为风痰、风火实证。风邪在上,可用吐法;火实生风,可用下法。祛逐邪气,推陈致新,内风可平。余于临床体会,在中风闭证病人及早使用下法,可以救逆,较快缓解症状,促进病情早日康复。张氏运用汗吐下三法治疗风病风症得心应手,于邪实者相宜;若正气不足,阴阳乖逆,血虚生风,肝阳化风者,究宜慎用,择善而从,始能得张氏学术精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