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百日咳从肝论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百日咳从肝论治
[复制链接]
185
|
0
|
2019-8-23 0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郑启仲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小儿急、重及疑难杂症。坚持“读经典做临床,用经典促创新”,对不少疾病理论见解独到,临床疗效卓著,使后学耳目一新。现将其治疗百日咳经验介绍于下。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顿咳、顿呛、疫咳等。病程可达2~3个月以上。“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明·沈时誉《治验·顿嗽》)。郑启仲运用《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于1986年提出了“顿咳从肝论治”的见解,认为百日咳“其感在肺,其病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应“治从肝论,镇肝止咳”,并创拟了“镇肝止咳”一法及“镇肝止咳汤”一方,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其感在肺 其病在肝
郑启仲认为,百日咳系感受时邪为患,虽肺先受邪而证多系肝。首先从发病季节看,百日咳多在春季三、四月发病。《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春则肝先受之。”发病季节正应肝气。其临床见症颇具特点,百日咳初感,始见微热恶风,咳嗽流涕,继则咳嗽加剧,“从少腹下逆上而咳,连咳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制两胁”(《本草纲目拾遗》);阵咳发作时,两手握拳随咳而挛动不止,弓背弯腰,满面红赤,颈脉怒张,涕泪交迸,呕吐痰涎、胃内容物与胆汁,最后发出一鸡鸣样回吼声,其咳方暂止,甚者抽风昏厥,窒息气闭。“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咳血,或鼻衄”(《治验·顿嗽》)。阵咳之后身疲无力,蹲之久不能立,较大儿童自诉胁腹作痛。
郑启仲认为,握拳挛动、弓背弯腰、抽风昏厥皆属风动之状,“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肝气通于目”(《灵枢·脉度》),“肝藏血”(《素问·调经论》),肝气上迫,肝液上涌则为泪;肝血上逆则面赤而颈脉怒张;肝火伤及目络则目睛充血;肝火灼伤肺络则咯血、鼻衄;咳引两胁作痛为肝咳之征。《素问·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为呕,肝病及胆则呕吐胆汁。百日咳发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午后至半夜为重,半夜后至午前发作明显减少,这与《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相符。百日咳多在三、四月起病,而痊愈则多在六、七月,这也与“病在肝,愈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相一致。以上可以看出百日咳与肝密切相关。
木火刑金 风痰相搏
肺属金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脏,而主肃降;肝属木位于下焦,为阴中之阳脏。“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连目系……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反之,肺失肃降,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到肝,则肝失条达,在咳嗽的同时而见胸胁胀满引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王肯堂曰:“火乘肺者,咳嗽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出血”(《证治准绳》)。郑启仲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患病极易化火生风,顿咳初感在肺,继则化热化燥,引动有余之肝火,肝火循经犯肺,火灼肺金,炼液成痰;肝热则生风,风痰相搏,痰阻气机,气机不利,则痉咳剧作。阵咳之后,痰与胆汁呕出,则肝火得泄,气机暂畅,故咳休止。肝火再逆,风痰再动,则痉咳再作,这就形成了百日咳之典型见症。郑启仲把这一病机概括为: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
治从肝论 镇肝止咳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病初感,其治法与风邪犯肺同,所谓“时医到此,束手无策”(《治验·顿嗽》),是指痉挛性咳嗽而言。对于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郑启仲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上述理论见解和临床体会,提出了“镇肝止咳”的治法,创制了镇肝止咳汤一方:柴胡6克,生白芍10克,代赭石10克,青黛1克,炒僵蚕6克,胆南星3克,甘草3克。为3~5岁用量,可随年龄增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方中柴胡疏肝以散肝热;白芍平肝缓急;赭石重镇肝逆;青黛清泻肝火;僵蚕为治风痰之圣药,化痰息风止痉;胆南星清热化痰;甘草泻火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肝泻火,平肝降逆,化痰息风,镇肝止咳之效。热重者,加黄芩;呕吐者,加姜半夏;目睛充血者,加黑山栀、赤芍、丹皮;鼻衄、咯血者,加白茅根;咳久而出现阴虚者,加沙参、麦冬;面目浮肿而出现脾虚者,加白术、茯苓。
典型病案
张某,男,3岁10个月,2009年5月10日初诊。痉挛性咳嗽已月余。患儿1个月前出现咳嗽,经当地医院用抗生素及止咳中成药不效。刻下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日发10余次,咳时两手握拳,面赤屈腰,颈脉怒张,涕泪交迸,痉咳后呕吐痰涎及胃内容物,食少纳差,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诊为百日咳痉咳期。证属木火刑金,痰热壅肺。治以清肝泻火,化痰止咳。方用镇肝止咳汤加减。
处方:柴胡6克,生白芍6克,代赭石6克,青黛1克,炒僵蚕6克,胆南星3克,黄芩6克,大黄3克,甘草3克。3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5月13日):痉咳次数减为5~6次,呕吐痰涎减少,大便通,舌红减轻,黄苔变薄。上方去大黄,再进3剂。三诊(5月16日):痉咳已止,精神好转,便通食增,舌淡红苔少。上方去青黛、胆星、黄芩,加沙参10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4剂而愈。
按:咳嗽一证多从肺论治,见咳止咳,咳反不止。《素问·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本例患儿出现痉挛性咳嗽1月有余,因热盛便干故投镇肝止咳汤加黄芩、大黄,3剂症减,6剂痉咳止,三诊去青黛、胆星、黄芩,加沙参、麦冬、五味子养阴敛肺而收全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