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阳黄转为阴黄病机初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阳黄转为阴黄病机初探
[复制链接]
145
|
0
|
2019-8-23 0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把黄疸分为阴黄与阳黄。阳黄者,以面目黄色鲜明,病程较短为临床特点,多由湿热或疫毒引起;阴黄者,以面目黄色晦暗,病程较长为特点,多由寒湿或瘀血引起。临床上由阳黄渐变为阴黄者屡见不鲜。这与湿热疫毒变异,体质虚弱无力祛邪等因素有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寒湿发黄”,原因是“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治疗时“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茵陈术附汤,是对这一病证的补充,临床一直沿用至今。笔者从中西医角度,将阳黄转阴黄的机理分析归纳如下。
1 中医有关证型的分析
1.1 湿热疫毒的寒化 黄疸发病,与湿热疫毒之邪有关,治疗上用苦寒燥湿之大黄、栀子、茵陈、虎杖、板蓝根为主。病人脾胃虚弱,或过食生冷,复感寒邪直伤脾胃;或长期过量饮酒,既病湿热,又病脾虚,加之久用苦寒,必伤阳气。寒为阴邪,寒性凝滞,使脾阳不振,胶着湿热,水湿输布失调,故而出现本虚标实之阴黄。病人症状由身热不扬、口干喜饮、大便干结、厌油纳差、黄色鲜明如橘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而转变为畏寒、口干不喜饮、大便稀溏或夹不消化食物、恶心、顽固性呕吐、面色晦暗如烟熏,舌淡、苔白腻、或舌胖边有齿痕、脉弦滑,病程长达数年。肝功能反复异常,乙肝或丙肝病毒比值不降反升,B超提示肝硬化腹水等。由阳黄转阴黄后,最易发展为积聚、鼓胀,甚至肝癌。预后不好,危及生命。
一般来说,临床上采用温化寒湿、扶助阳气治法,用茵陈术附汤加减。药选茵陈、大黄、附片、白术、猪苓、泽泻、赤芍、丹参等。水煎服,1剂/d,1日服2次。
1.2 肾脏虚损、阳气不足 肾与膀胱相表里,黄疸下泄膀胱,久病及肾。宋《太平圣惠方》首提肾黄一证:“肾黄者,面色青黄,腰背疼痛,耳中飕飕,百般声响,脚膝无力,多睡呕逆,不能下食,悲而不乐。若两脚浮肿,齿黑如大豆者,难治。”随后提出,治肾黄附子散方:附子五分,干姜一分,生干地黄二两。这说明在黄疸病中,出现肾之阴阳两虚证是很常见的。
1.3 肝肾不足、阴虚火旺 理论上肝肾同源,肾水上济,肝火下移,而有水火既济之说。若用苦寒药太过,伤及肾阳,或素体肝火旺盛,从而阳黄转为阴黄。症状除有面目黄色晦暗外,还有口干喜饮、肝脏灼痛、心中烦热、夜梦惊怒、小便短黄,或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此证既有湿邪留于两胁,又有阴虚火旺。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泻火,用一贯煎合小柴胡汤加减。选用柴胡、川楝、黄芩、芦根、女贞子、沙参等甘寒养阴清热之品,能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1.4 瘀血阻滞、水湿内停 中医认为,久病必瘀。黄疸迁延不愈,湿热疫毒蕴结,由气入血,积聚日久不消,瘀血阻滞,胆汁外溢而产生阴黄。《张氏医通。杂病门》云:“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指出了该证的证候。《伤寒论》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鞭,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是也,抵当汤主之”。也说明黄疸血瘀之证,尤其在阴黄中最常见。临床可见有些病人面目黄而发黑,眼睛青晦,唇甲紫绀,或面部色素沉着,或见蜘蛛痣、朱砂掌,腹部青筋赤缕,舌紫暗,苔少,舌背筋脉青晦,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主。抵当汤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用虫类活血破瘀。临床也选用益母草、地龙等,也能使面色由黑转黄,色素消退。
2 西医认识
2.1 营养不良学说 慢性肝病患者的特有面容,与营养不良、贫血、缺氧有直接关系。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乙肝、丙肝多种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易转成慢性;或与酒精性肝病合并发生,转成慢性肝病,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2.2 内分泌学说 激素和免疫功能紊乱,皮肤屏障能力降低,导致色素不能正常代谢,痤疮、蜘蛛痣不断产生,影响面部色泽。
2.3 血色病 典型表现是肝肿大、糖尿病和皮肤色素沉着。常见暴露部分皮肤呈蓝灰或古铜色。病因是血清铁超量,继发感染后发生,与遗传有关。
2.4 肝豆状核变性 常在幼儿时发病,眼睛角膜后层见K-F环阳性。病因是胆汁排泄障碍(铜蓝蛋白缺乏,铜结合不足或铜排入毛细胆管障碍),与遗传有关。
2.5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 常伴有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炎或肝硬化,内眼常呈黑色。病因是先天性卟吩合成酶缺乏,属遗传性疾病。
2.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常见于40~6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10~12倍)。症状是黄疸不退,皮肤瘙痒。病因不明,推测可能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雪贝贝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