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痛风之浊瘀痹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痛风之浊瘀痹论
[复制链接]
167
|
0
|
2019-8-23 01: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痛风是一种以关节红肿疼痛发作性的疾患,根源在于嘌呤代谢紊乱,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古代亦有痛风之病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就明确提出痛风之病名,其多部著作中均有痛风的论述,影响深远。《丹溪心法·痛风》篇中说:“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发热”,“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对痛风的病状作了生动的描述,与现代痛风病的描述非常相似。
朱丹溪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又不同于历节风。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已经认识到有受寒涉湿等因,他认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并认识到病人有种特殊的病理产物“污浊凝涩”,瘀滞脉络。朱丹溪是“湿热论”的倡导者,因此在痛风治疗上,提出了“以辛热之剂,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的治疗原则。
朱良春对痛风的研究颇为深入,曾对经典及诸子百家于痛风的论述,详加分析,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思考而提出了“浊瘀痹”的病名。朱良春认为,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其病名与现代西医的痛风相同,但概念有异,所指的疾病不一定是现代医学的痛风,如以此诊断,易于中西混淆。他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梁肥甘之人,关节疼痛以突发、红肿、夜半甚为特征,且有结节,或溃破溢流脂液。该病受寒受湿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物,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久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则见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见恶心呕吐、头昏、心悸、尿少、肤痒、衄血等症,甚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病”而致肾衰竭之症。凡此种种,皆因浊瘀内阻使然,并非外风所为,故称“浊瘀痹”。朱良春之“浊瘀痹”理论,形成于约上世纪八十年代,此与我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渐改变,病因亦改变有关。此理论和病名的提出,是对痛风学说的创新,是在继承中的发展,为本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指导着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依此理论、病因,创立痛风的治则,那就是“泄化浊瘀”,审证加减,以便浊瘀逐渐泄化,而血尿酸亦随之下降,从而使分清泌浊之功能恢复,而趋健康。所用“痛风方”中: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而以上方制成的“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
后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实验证明,痛风冲剂对因微结晶尿钠所致大鼠实验性痛风观察中,给药组2小时后大鼠的足踝肿胀消退,明显优于模型组,类似于秋水仙碱对照组。毒性试验证明,痛风冲剂对机体是安全可靠的。“浊瘀痹”理论是朱良春在古代中医痹证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引申,使痛风理论和实践更符合当代临床实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雪贝贝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