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谈调理脾胃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谈调理脾胃
[复制链接]
201
|
0
|
2019-8-23 01: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余临床40余载,对妇科病的治疗,重视调理脾胃。喜用四君、六君、补中益气汤之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生化之源。“脾为中土,以溉四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调脾胃可培补人体正气,补益人体元气。认为诸病皆从脾胃而生。治病也总以调理脾胃为本,治脾又当分析而论。脾阳不足,胃有虚寒,一脏一腑皆宜于温阳升运。脾阴不足,胃有虚火,则当柔润养阴。脾气下陷宜升,胃气上逆宜降。寒湿宜苦温燥湿,湿热宜清热祛湿。凉燥宜温润,温燥宜清滋。虚实寒热,升降燥湿,均宜辨证。纠其偏,救其弊,燮理阴阳,使归于平缓,是治本。脾胃之本健旺,滋灌脏腑百骸,诸症易除。肝强脾弱,舍肝救脾,心血不足,补脾生血。肺气不足,补土生金,肾病犯脾,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故调脾胃可安五脏。
临证时调脾胃选方用药应以轻灵为贵,切记妄施破气耗散与滋腻呆补之品。轻灵则是轻快灵活之意。处方用药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可从四个方面展显。一则不取峻补,峻补则恐壅滞有碍吸收,临床很难起到益脾扶正之效,且难以鼓舞阳气以去邪外达。二则不取温燥,脾虚用温燥之品,固然能理脾燥湿,但有恐燥之过度,而伤及胃阴。正如叶天士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治疗脾胃病,燥脾湿,不可忘记护胃阴。三则补脾不忘理气,甘温益脾,甘平养胃,乃调理脾胃之常法。但用药应注意补而不滞。处方用药每于大剂补药中加入芳香醒脾理气之品,以作引导,更有助于药力的运化吸收。四则用药剂量不求过重。治病者,在于补偏求弊,调和阴阳。当正气尚未陷入极度虚弱之境地或邪实尚未积结到深重程度时,遣方用药剂量不必过大,药过病所,则反伤正气。只有配合得宜,君、臣、佐、使应用得法,不难以少胜多,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对于慢性脾胃病,则以丸药调理,以适应脾胃运化。临床上若慢性久病患者,常需连续服药,服汤药日久,给患者带来不便,且多次变换处方,也难以掌握病机,难以做到“效不更方”的守则。服久而不变换处方,又易动摇患者的治疗信心。故此常配丸药治疗。古人认为,“汤者荡也”,“丸者缓也”。病急可服汤药,病缓则用丸药。丸药利于调和脏腑。有医者云:“慢病慢治,如灌花,如溉木,当假以时日也。急病急治,如救焚,如救溺,稍纵即逝也。”治病之药,多通过脾胃运化而发挥作用。药物治病,药激发人体正气,促进生机以排除病邪,平衡阴阳。若药物过量,对脾胃运化也是不利的。
特别是当病人进入病危之时,有时用药没有反应,甚至不能吸收,原因是药物代替不了人体功能。即便是营养物,还有能否吸收的问题。故对于慢性病,特别是脾胃病,初诊、复诊一、二次后,就按原方加减,配制成丸药,让病人坚持每日按时服药。丸药连服,疗效不弱于汤药。若药物配伍得当,对脾胃运化和发挥药效,都是很有利的。同时丸药费用低廉,又可节省药材。患者耐服久服,实乃治疗慢性病之有效途径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亮黑亮黑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