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兼谈儿童脾阴虚的症候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兼谈儿童脾阴虚的症候
[复制链接]
69
|
0
|
2019-8-23 01: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笔者发现大量儿童出现脾阴不足的情况,其中相当比例的孩子喜食肉类,这是一个新的趋势,脾阴不足与肉食中添加激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需要继续深入。
滋补脾阴不忘通调。缪希雍在使用滋补脾阴药物的时候,常常使用通调之品,比如橘皮、紫苏子、茯苓、车前子、薏仁等药物,为的是滋补不滞腻,补而不呆,气机得以流畅,从而取效更佳。
缪希雍,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却勤求博学,不但于医书典籍中孜孜探求,还游走四方求学,终成一代名医。他对医经医方无不精通,而且于本草之学尤有心得,其诸多学术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缪希雍对脾胃的重要性极其关注,他认为:“谷气者,譬国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所以他认为“治阴阳诸虚病,皆当以保护胃气为急。”
但是,在缪氏之前,医家对脾阳与脾气关注较多,比如金元时期李东垣便非常重视脾阳、脾气之证治并创立益气诸方。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任何脏器,有阳便有阴,脾脏也不应例外。所以缪氏提倡之脾阴证治,发前人之未发,为中医理论增添了新的基石。
但在缪氏之后,脾阴学说并未引起医家的足够重视,今天,在众多中医教材中,对此少有论及。而笔者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疾病类型也随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缪希雍的脾阴学说,此时则有其特殊的价值。
脾阴不足与饲料添加剂
以往,脾阴不足之证,多与饮食不节相关。有过喜肥甘厚味者,因肉食积滞化火伤阴;有过于喜食炙烤辛辣者,因辛辣热性伤阴;有因为久病,津液耗伤,导致脾阴不足者;亦有因劳倦思虑过度,思虑伤脾而伤及脾阴者。但在现代社会,笔者发现引起脾阴不足的原因,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许多肉类皆是养殖所出,在养殖的过程中,牲畜会被喂养一些添加剂,其中甚至有激素类药品。这种情况,会导致肉类成分改变,引起食用者体质的改变。
目前,笔者发现大量儿童出现脾阴不足的情况,其中相当比例的孩子喜食肉类,这是一个新的趋势,脾阴不足与肉食中添加激素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需要继续深入。
脾阴虚诊断标准待完善
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之《妇人门》的王氏医案中,患者“产后腿疼,不能行立,久之饮食不进,困惫之极。”缪希雍诊断后判断说:“此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阴不足故病下体。”此处,其他诊断标准无从得知,但是缪氏提出:脾阴不足易在下肢有所表现,这点值得大家关注。
另外,在《神农本草经疏卷二》的《脾虚中满》中,缪氏提出脾阴不足的一个诊断依据:“昼剧夜静,属脾气虚”;“夜剧昼静,属脾阴虚”。这种区分方式,也值得关注。
在后世医家中,对脾阴不足的诊断标准论述不多,在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甚至少有论及;但也有对此予以关注者,比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忆勤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有所涉及,其脾阴不足的诊断标准为:“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秘结,或溏结不调,口干唇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倦怠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无力。”
这些论述,都较为宝贵。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收集更多的脾阴不足指征,为临床医生正确诊断提供较多的依据。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