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痛经四治以通为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痛经四治以通为顺
[复制链接]
148
|
0
|
2019-8-23 01: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认为诱发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凡劳伤风冷,寒客胞中,气滞血瘀,瘀血内阻,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等,均可导致本病。
天津名老中医哈荔田教授认为,痛经发病的主要机理为冲任二经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因此,在治疗上依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理论,应强调着眼于“不通”二字,并结合证候的虚实寒热,或温而通之,或清而通之,或补而通之,或行而通之。正如清代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温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寒者,多由经期或产后误食生冷瓜果,或践冰涉水,或淋雨受寒,致使血因寒凝,不得畅行,瘀血阻滞冲任,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此种类型的痛经临床较为常见,疼痛一般多较剧烈,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绞痛、冷痛、拧痛等特点,且痛处不移,不喜按揉,得热则舒,遇寒加剧,经期多延长,经色苍暗,淋沥不爽,经量多少不一,且伴有肢冷面白,口不渴饮,或兼小腹冷痛,或伴吐泻清稀。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或沉细。
寒性痛经也有因脾胃阳虚,寒从内生,以致经脉绌急,牵引小络,影响气血流通而形成者,疼痛特点为拘急挛缩,抽引作痛,喜温喜按,经量少,色淡。或伴有腰膝冷痛,酸软无力,食欲不振,呕恶便溏等症状。舌淡苔薄润,脉象沉迟。
治疗大法,总以温通为原则,但前者属实,常用少府逐瘀汤或温经汤为主,温化瘀血;后者属虚,恒用理中汤、小温经汤为主,温经通阳。
清而通之
痛经之属于热证者,主要因肝气郁久化热,血热气实,肝络不通所致。如朱丹溪说:“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腹痛一般较为剧烈,表现为经前或经期腰腹胀痛,或坠痛,或牵及胁肋胀痛,月经周期缩短,量多色紫有块,小腹紧张,手不可按,或有发热心烦,口渴思冷,精神烦躁,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证。
若兼有湿热下注,则可并见小便赤涩,带下黄浊等症。治宜清热凉血通经之法,多用丹栀逍遥散或陆九芝清热调经汤加减。兼夹湿热者,则伍用苦寒燥湿之品。临床尚有因湿热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痛经者,治疗需以清热燥湿为主,配以滋阴凉血化瘀之味,多用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加减。
热性痛经也有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相火不藏,肝络不能条达而形成者,临床表现为腹痛不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神疲无力,多梦易怒等肝肾亏损的症状。
治疗原则虽然也以清通为法,但不宜用苦寒辛燥的药物,以防枯涸其阴。宜用滋阴涵阳,壮水制火,佐以活血通经之品,多用六味地黄丸或麦味地黄丸加减。
行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其证属实,治当行而通之,“行”包括行气导滞,活血消瘀两个方面。气与血如影随形,气滞血亦滞,血瘀气亦郁,气滞血瘀是痛经发生的主要机理,临床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剧烈腹痛,或胀痛累及胁肋,小腹拒按,经后或血块排出后即趋缓解,经色紫黑夹块,涩滞不畅,伴情绪激动或抑郁不舒。舌质正常或暗,脉沉弦细涩。
一般胀甚于痛,抚之或嗳噫矢气则舒,兼见乳胁作胀者多偏于气滞;痛甚于胀,小腹拒按,血块量多者,偏于血瘀。如《医宗金鉴》说:“凡经来腹痛,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偏于气滞者宜调气定痛,多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偏于血瘀者需行瘀止痛,多用膈下逐瘀汤或琥珀散加减。
补而通之
痛经之因于虚者,多由禀赋素弱,肝肾亏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复或因房事不节,生育过多等因素,导致气血亏虚,运行迟滞所引起。虚性痛经之发病,必因虚而夹瘀、夹滞,而产生疼痛。清·江之兰《医律筏》之“痛虽有虚实寒热之分,然皆主于气郁滞,气不滞则痛无由生。气虚则气行迟,迟则郁滞而痛;血虚则气行疾,疾则前气未行而后气又至,亦会郁滞而痛。”这正是对虚痛机制的诠释。
哈荔田还认为,古人主张经前腹痛多实,经后腹痛多虚,固然可以作为辨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可印定眼目,虚证未必都在经后,实证亦未必尽在经前,临床尚应综合各方面症状进行辨证。一般虚性痛经,多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将尽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或隐痛,或痛如牵引、抽掣,经量稍多则腹痛加剧,按揉则减,经期或先或后,色淡量少,稍夹血块,腰酸背楚,头晕心悸,便溏或燥,舌淡苔薄,脉沉细弱等症状。
治疗原则宜补而通之,特别在经期往往还侧重于通。虚性痛经尚有气虚及血,血虚及气的不同情况,前者多有气短无力,心悸少寐,纳呆便溏之类症状,治从心脾,兼于行气化瘀,方用归脾汤加川断、桑寄生、杜仲补气养血,兼以刘寄奴、延胡索、乌药等行气活血;后者治从肝肾着手,兼活血行滞,以六味、二至滋补肝肾,兼以刘寄奴、五灵脂、香附等通瘀活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逆之羽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