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师其意而不泥其方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师其意而不泥其方
[复制链接]
186
|
0
|
2019-8-23 01: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邢锡波认为,仲景所谓六经,实际上是指外感病的6大类型。每经以证候群为提纲,便于掌握其发展规律,确定施治的法则,以临床实践体现中医理论整体观的认识。因此,不能拘泥于六经传变日数和次序。
伤寒所谓之传,乃转变之意,即病机之转变,病势之发展。这种病机转变和病势发展,并不受日期限制,而是以内外条件为转移。
辨证时,必须认清主症,治疗时先从主症着手,主症一解,兼症亦随之而解。如不顾主症,而单从次要的兼症治疗,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邢锡波(1906年-1977年),男,汉族,河北省青县人,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和中医教育家。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主任、伤寒教研室主任、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天津市中医协会理事等职。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读过师范,因喜读医书,拜青县名医刘润卿为师潜心学医。对《素问》、《灵枢》、《伤寒论》等经典深研不辍。在52载的从医生涯中精勤临床、诲人不倦,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医疗经验和财富。
邢锡波一生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伤寒论》。他本着实事求是和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辨证施治方法,以及八纲的运用予以概括总结,并具体阐释了六经中本病演变的过程。他受经方大师曹颖甫(1868年-1938年)影响颇深,一改以往随文顺释,笔墨官司式的研习套路,重在突出临床验证,形成了有别前贤而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是《伤寒论》研究史上的一种创新性尝试。笔者在此对其有关《伤寒论》的学术贡献予以介绍。
实事求是 古为今用
《伤寒论》系方书之首,是研究辨证论治的必读经典。邢锡波曾经指出:“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总结了古人经验,结合个人临床实验,通过整理归纳而写成的一部治疗方书,对祖国医学来说,是有相当贡献的”。他主张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古为今用的目的来研究《伤寒论》。在“精求古训,博览众长,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思想指导下,学习前人经验应“师其意,而不用其方”,不能照搬照抄,要掌握《伤寒论》的精神实质,而不必泥于某方某药。
他集30年来探颐索隐和临床验证的结晶,写成《伤寒论临床实验录》。该书开篇便申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为编写的指导方针,凡历代注释家之理论晦涩,脱离实际的,概不选录。由于历代注释见解不同,相互争执,悬而未解的问题,都根据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以分析和阐述,以期得到符合实践的注释。”
阐述要义 畅抒灼见
邢锡波编著的《伤寒论讲义》和《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均取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凡398条,112方。注释原文,逐条首列“提要”,示知该条内容重点,继而“阐述”详解其义,且多有独到见解。如在“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阐述”中论及:“伤寒、中风,不在热之已发或未发,亦不在恶寒、恶风的区别,更不在体痛与呕逆,而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有汗无汗,并见缓脉常与自汗同见;而紧脉常与无汗同见,所以将脉缓、自汗者,名为中风;脉紧,无汗者,名为伤寒”。
接着又补述阐发,谓:“考风与寒,乃气候演变之形势。《内经》上以寒属冬,以风属春,春主疏散,冬主敛藏,此乃外界事物的客观规律。凡发热病无汗的,肌腠收缩,好似冬天的敛藏,而且此类证候,发生于冬令者较多,所以名之为伤寒。有汗的,多肌腠弛缓,好似春天的疏散,且大多数发生在春天,故名之为中风。这是古人体察到大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有联系的道理,固以立名的。所以说,中风与伤寒,虽同为太阳病,而在理论、症状和脉象上,则有其不同。”
如此注释不仅深入浅出,而且讲透了道理,使读者明白易懂,有助于正确区别“伤寒”与“中风”的概念。
在阐述要义方面,先生更有着非凡的真知灼见:
一是评价六经辨证:邢锡波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虽然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其内涵却发生了变化。仲景所谓六经,实际上是指外感病的6大类型。每经以证候群为提纲,便于掌握其发展规律,确定施治的法则,以临床实践体现中医理论整体观的认识。因此,不能拘泥于六经传变日数和次序。启示后人,研究《伤寒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绝不能只停留在文字注疏上。
二是阐释“传经”含义:关于伤寒传经之说,历代医家争论不休。他认为伤寒所谓之传,乃转变之意,即病机之转变,病势之发展。这种病机转变和病势发展,并不受日期限制,而是以内外条件为转移。如身体强弱、年龄大小、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气候影响,以及饮食与服着之丰欠,治疗当否,都会影响到病体而发生变化。
临床证实,某些病未经太阳而径入阳明,某些病初见太阳即转入少阴,还有的两经、三经俱病,或始终停留一经,或昨在太阳,今入三阴。由此可知伤寒所谓传经,无非是病理转变的过程。
三是明辨主次缓急:如太阳病必然有恶寒、发热、脉浮的主要脉证,而头痛、项强、骨节痛、鼻鸣、干呕等症,皆为兼症,兼症可有可无,如无发热恶寒的主症,则不能称之为典型的太阳病。所以辨证时,必须认清主症,治疗时先从主症着手,主症一解,兼症亦随之而解。
如不顾主症,而单从次要的兼症进行治疗,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治疗先后也不容忽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症状常是错综复杂的,治疗很难兼顾,必须明辨缓急,循序施治。
临床体会 皆为亲验
邢锡波在《伤寒论》注释中,设“临床体会”一项,是结合自身体验,谈原文精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对原文精神的理解。如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临床体会”中谈及:“伤寒身疼痛,多发于未汗之先,汗出则疼痛自减,凡发汗前身体不疼痛,而汗后身反疼痛者,多属于汗后伤津,因津血伤,而身发疼痛。故重疏表邪,和营卫,补气生津而止疼痛。”
归纳升华 验案佐证
为使初学者易于领会,在《伤寒论讲义》的概论中将《伤寒论》主要内容、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八纲的运用,作了概括性的归纳论述,并具体说明了六经中本病演变的过程。邢锡波把《伤寒论》条文进行归纳,在每方后附有表解,将该方的治则、脉证、药物配伍、后世演变进行具体叙述;药用剂量、疗效大小、适用范围,或用法舍方,或用药变法,也都作出具体说明。并制作出14类145幅图表附于书后,把《伤寒论》繁杂错落的内容变得条理清楚,层次明晰,且在注释条文时多有独立见解,详述临床体会。
如在《伤寒论临床实验录》中,凡有证“方药”条文下还多附有举验若干,约计百余则,为后人学习、理解、运用《伤寒论》的经方,提供了良好范例。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