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互补对称”读《伤寒》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互补对称”读《伤寒》
[复制链接]
192
|
0
|
2019-8-23 0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大千世界,阴阳之道,和谐之美,相得益彰。山岳的伟岸只有与河流的娟秀并存才能构成壮丽的画卷,男人的刚强只有与女子的柔美共舞才能奏出生命的乐章。受此启发,笔者发现,“互补对称美”是世间的普遍规律,若由此来悟中医,看《伤寒》,则别有一番滋味。《伤寒论》中,有阳证的同时亦必会有与之遥相呼应的某种阴证存在。同理,治法上,予阳法无效时,亦不妨改弦更张用阴法一试,则多有柳暗花明之感。顺此思路去看《伤寒》,则很多问题都会豁然而解。
一部《伤寒论》,首以“太阳病”开篇,与之遥相呼应的,则是“少阴病”篇。胡希恕老独具慧眼,认为前者属表阳证,后者属表阴证,二者从某种程度上共筑外感病的阴阳双峰塔。临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感病按太阳常法治疗不效,而就诊者又有类似“少阴病”的属性表现时,即可用“麻、辛、附子”之类,则效果再也不是缠缠绵绵,反复难愈,而多是一剂知,二剂已。
细观“太阳病”篇,开篇讲发热恶寒,由一个核心症状“汗出”而引出群方之冠——桂枝汤,又在53条“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中点出桂枝汤使用的关键,可见仲圣之良苦用心。那么,运用互补对称思维,倘若遇到“无汗”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35条讲“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即为此证而设。“无汗”是麻黄汤的核心症状,“喘”是“无汗”的继发症状:无汗表示毛窍紧闭,紧闭则肺气不得宣,故喘。郁闭的结果不光会“喘”,还可能郁而化热导致“烦躁”,从而引出了“大青龙汤”方证。不汗出的同时,若“皮腠间的水液凝涩不散,而出现周身沉重,甚至酸楚,以及两臂沉重难以抬举,或手指作肿,其脉不紧而缓的,亦可用大青龙汤发泄其水毒,使从汗出而愈”(刘渡舟语)。于是,我们对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的条文便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是会会心一笑了。但是,39条为什么专言“无少阴证者”而不言其他?由上文分析可知,正因为“少阴”与“太阳”同属于表证,二者才需要鉴别诊断;此外,“发之”二字,一语道破麻黄类方“无汗”这一潜在的核心症状。
概而言之,凡在表者,宜汗而发之。阳热实证(太阳病)无汗者,用麻黄类方药;有汗者,用桂枝类方药;阴寒虚证(少阴病)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有汗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按这样的思路去分析《伤寒论》的条文,会觉得越来越有趣味,并且会对更多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比如,《伤寒论》28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什么要去桂枝呢?我们不妨从桂枝汤的配伍关系去分析。桂枝和芍药,一阴一阳,足以体现桂枝汤互补对称的韵味之美。在桂枝汤加减法中,既有去芍药、去桂枝的情况,也有加芍药、加桂枝的情况。这种桂、芍加减遥相呼应的用法,也体现了《伤寒论》的互补对称之美。那么,28条中“去桂”的背后又有什么玄机?它的互补对称之美又体现在哪里呢?
仲景治饮,首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若只有通阳而无和阴,则似乎有失偏颇。刘渡舟先生也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象地描绘了他当时顿悟的场景:“余谛思良久,触景生情,恍然入悟,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追求的苓芍朮甘汤,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啊!此方专为水郁发热而设,如果没有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对应,在治疗水证时便只有通阳之法,而无和阴之法;就像只有真武汤的扶阳利水,而无猪苓汤的育阴利水一样,是失之有偏的。”
概言之:苓桂朮甘汤旨在通阳而治胸满心悸,苓芍朮甘汤则和阴利水而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二者阴阳立意,遥相呼应。
“水证”和“火证”是《伤寒论》中体现互补对称美最典型的两大阵营。刘老将水证分为水痫、水眩、水咳、水逆、水渴、水悸、水痞、水泻、水秘、水厥、水郁发热等11种类型,对仲景“水证”的理论与实践颇有发挥,可谓匠心独运。
夫水者,阴邪也,变化多端,浩浩莫御,水之气寒,病则伤阳犯上,故有上冲之变:如上冒清阳则成眩,上凌于心则为悸,中犯胃气则成痞,下注肠道则为泻。故水之所至,其气必寒,其阳必阻,而病症纷呈。其中,茯桂朮甘汤药是治疗水心病(类似于今日之风心病)的典型方剂,是方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势,而临床疗效惊人,实为水剂之代表方。
此外,仲景用大黄、黄连、黄芩等三黄泻火存阴,以作为治疗热证的代表方剂,而与之遥相呼应用于驱寒回阳以治疗寒证的四逆汤,亦由附子、干姜、甘草等三味药组成,可谓一寒一热,阴阳之道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正治“当温之,宜四逆辈”(277条),但也不除外“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以及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等脾实的情况。
又如少阴病篇,粗略一看,似乎每条各自行事,杂乱无章。刘老却说:“经熟读深思,反复研究之后,便觉原著思路清晰,章法宛然,其中阴阳对偶,经脏类比,表里、寒热、虚实、营卫、气血互相对照,彼此鉴别,层次分明,条理不紊。”
再如厥阴病篇,以下利论,亦有寒利与热利之分:若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者,则为寒,宜四逆汤等温里止泻;若因阳复变热,热迫于肠,而见下利后重,大便带脓血,渴欲饮水等,则当与白头翁汤清热坚阴治之。
运用“互补对称”的思维去欣赏《伤寒论》,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她,并拓展思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近日治疗几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就运用了“互补对称”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总体上看,溃结阴证偏多,对于纯虚无实,而见恶寒、舌淡等,尤其是辨准无“湿邪”留恋的情况,可放胆用四逆汤合真人养脏汤化裁;但若见腹泻急迫,肛门有灼热及排便有不尽感,舌苔黄腻者,就当以清化肠道湿热为主,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为主方加减。
总之,运用“互补对称”思维去读《伤寒论》,可使我们在临证过程中有别有洞天之感,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大家不妨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亮仔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