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把握本质谈中医传承和创新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把握本质谈中医传承和创新
[复制链接]
105
|
0
|
2019-8-23 01: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与中医传承息息相关,中医人必须牢牢把握关乎中医本质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把握对于古圣先贤、当代名医名师、自己个人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积累涤清中医学习之路。
●今时之中医不仅要有坐堂行医的本事,还应具备创新发展学科的信念和能力。当我们的中医人视野更宽、思维更广的时候,不仅是给予了自己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也同样是为我们的中医学科开启了一扇扇发展之门。
●产业化意味着一门学科的知识、产品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服务天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产业化事业应当是我们实现理论创新、科研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可以说,产业化的现实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创新的高度和前途。
2013年7月10日,笔者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一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中医本质包含了五种属性,即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产业性、原创性。在此,笔者将围绕中医这五种属性谈谈中医的传承和创新。
基于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的中医传承
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与中医传承息息相关,中医人必须牢牢把握关乎中医本质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把握对于古圣先贤、当代名医名师、自己个人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积累涤清中医学习之路。
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
正如笔者曾说:中医作为一门有理有据且有用的学科,是符合科学的,其具有的是独特的中国科学思维。而中医人传承的难点和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无数前辈学者在谈到中医传承的问题时无一例外地会强调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正是中医科学观的意识思维体现。没有形成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子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仅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在诊断疾患和处判针药的过程中,因为不会运用中医思维而走上了“过分的依赖医学检验结果”和“机械刻板的依据病名开药”的不归路,大大有悖于中医的根本理念。
中医科学观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始终不脱离事物的形象系统,再辅以抽象思维进行归纳演义;现代科学观,则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必须充分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基础之上进行推断。而当代中医学子主要是接受现代科学思维教育成长起来,因为早期日常所接触到的都是具有现代思维的事物,也因此习惯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正是中医理论的科学观念与现代学子所习惯的现代科学观念的不一致造成了中医药学子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性,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学习中医的信心。
中医科学观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皆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中国哲学思想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体现,是其载体之一。所以,想要准确地传承中医药、正确地创新中医药,要求我们中医人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而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又要求我们从中医传统的哲学思维中去找寻方法。
把握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经验是中医这门学科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保证。笔者常与人开玩笑说:“中医的门诊量与中医的年龄成正比、与老中医的胡子长度成正比。”生活中人们常以“名老中医”为尊,而国家评判名医的标准之一是“行医30年以上”,国医大师的标准之一是“55年以上的临证经历”,这一切都在强调经验对于中医传承至关重要。
许多人会对经验积累感到迷茫,以为经验全在于临床。而在笔者看来,一个完备的中医传承过程至少应当把握对于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一是古圣先贤的经验。
这一部分经验就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中医典籍之中,作为中医学子应当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中医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没有包治百病神方,有的是诸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典型案例;没有“一是一、二是二”的绝对真理,有的只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灵活方法。因此,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是了解各式各样案例、掌握林林总总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积累古代先贤经验的唯一方法。
二是当代名医名师的经验。
跟名师是经验传承的关键环节,名医名师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对于中医典籍也有着独到成熟的见解看法,笔者常说“医者之意是中医传承最难把握的关键”,而名医名师通过口传心授,对学生在医书和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是弥足珍贵的,可以说学习名医名师的经验是跨越书本和实践所遇难题的捷径。
三是自己个人的经验。
古人常言“知行合一”,今人亦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己在不断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从而将在中医典籍中学习到的古人经验和跟名医名师学到的经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最终形成属于自己个人的经验,才标志着一个中医基本完整地完成了传承阶段。
“读经典、跟名师、反复临床”代表的不是三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三种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其相互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中医传承的完整基础,荀子《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打好三种经验的基础是中医传人能够传承的扎实保障。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社区管理
中医外科
中医内科
男科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走进中医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妇科
青橄榄网络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