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马新云:“轻开救”三法定急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马新云:“轻开救”三法定急喘
[复制链接]
215
|
0
|
2019-8-23 01: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新云(1919-2000),男,汉族,教授,主任医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儿科学专家。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院务委员会委员,河北中医学院老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马新云出生于儒医世家,誉满津门,素有“马家儿科”盛名,至今四世业医已有100余年历史。其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北宋名医钱乙,最推崇的理论是《小儿药证直诀》的五脏辨证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治病求本 必护胃气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李杲曰:“诸病从脾胃而生。”吴登在《不居集》中云:“故凡查病者,必先查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勇怯,脾胃无损,诸可考虑。”故马新云无论治疗内伤虚损,还是外感伤食,皆注意顾护脾胃。尝谓:“脾胃为脏腑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化生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健,五脏则安,故医者治疗不可不察脾胃之虚实。”
尤其脾胃不足乃小儿生理之特点,如苦寒攻泻之品入胃,恐伤其胃,使其胃气受损,升降失调,而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故多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以护胃之三仙、厚朴、砂仁、陈皮、鸡内金之类。
他认为小儿用药量宜轻,以调理脾胃为先,不可妄用滋腻之品。如马新云曾说:“小儿用药量不可过大。以防伤其胃气,尤其苦寒重坠之品更要慎用,不得已而用之,但量要小,中病即止”,“虚损之候亦不妄用滋腻之品,要以调理脾胃为先,俾脾胃运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健全。若一概补之,脾不得运化,也无济于事。”强调儿科医者,首重胃气,不可贸然攻下,以损脾胃。
四诊合参 舌诊为要
马新云在诊断中强调四诊合参,并重视舌诊的重要性。尝谓:“四诊之中以望诊为先,望而知之谓之神也。望诊之中舌诊为要,小儿险恶重证,于迷离疑难之时,往往脉证不一,加之小儿哭闹不安,诊脉更为困难,此时唯舌可验。如舌色之深浅、苔之润燥,昭若冰鉴,最可为凭。”
他验舌于伤寒、温病,辨证用药,每获良效。如伤寒发热,舌质鲜红少苔,伴高热严重、气急鼻煽,用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连翘、鲜芦根、栀子、黄芩、鱼腥草;舌质淡红苔白者则加橘红;舌质红燥而干乃阴液耗伤,多用鲜生地汁、石斛、玄参、知母养阴增液。
马新云重视钱乙五色诊法并有所发挥,提出:“小儿眉间发青,多风气盛,多主重病或发高热,惊风需防于患;两眼睑下垂为水湿上泛,膀胱气化失司;两下眼睑发青或发黑晕为脾虚湿困;鼻端发红或黄如橘色为湿热内蕴;发结如穗为积滞不消。”体现了望诊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性。
外感解表 中病即止
小儿外感为儿科疾病之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旦护理不当易被邪侵,轻者咳嗽、流涕,重者发热、咳喘、纳呆厌食,治疗时在表者疏风解表,入里者可表里两解。但“伤寒下不宜早、温病下不宜迟”,故伤寒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以麻黄汤汗而发之,汗出恶风营卫失调者,多以桂枝汤取效。
但无论哪种方法均应中病即止,不得久用,因麻黄汤发汗解表,目的在于通过发汗而祛邪,病随之而愈。若已发汗复发汗者必会伤阴,导致气阴不足。桂枝汤专为表虚营卫失调证而设,如服桂枝汤汗止不恶风,则不宜再用,缘多用使毛孔收闭,邪闭于内不得发散于外,病不能速愈。
又如外感风热并见便秘溲赤者,可解表通下共用,但是便下热结后,应随之停药,改为扶正达邪之剂,以防攻邪伤正。中病即止是从小儿脾肺不足,胃气不健考虑的,由于生理上的不成熟,则不能耐受苦寒攻下之品,如病情须用也要恰到好处,以既能祛邪又不伤正方不致误。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男科病治疗中心
中医内科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