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临症误辨得失三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临症误辨得失三论
[复制链接]
77
|
0
|
2019-8-23 0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医者繁难,难在识证,此言不缪,辨证惑则施治难以遣方用药;然辨证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也差不远也。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临床辨治也常以辨证以论得失。
谨察寒热
寒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临症将有无寒热作为辨内伤外感之依据,无寒热者多内伤;外感又以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为表寒证;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为表热证。
内伤见寒热多为自觉症状,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为阴虚内热;形寒肢冷或手足逆冷为阳虚生寒,故明察寒热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然在临证之时察寒热并非易事,发热有翕翕发热、蒸蒸发热之别。恶寒有畏寒、憎寒之异,同时发热恶寒也因程度有异有属温属寒之别,若不细细审之,则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误。
2010年5月7日,有妇产后百日患寒热身痛。诉:今春气候趋冷而感寒,症见恶寒发热,发作有时,时有汗出,脉不甚急。笔者以其为一般风寒表证,予桂枝汤2剂。但药后非但前证未减,反见双目红赤,发热更盛,口渴脉急。
笔者详诊之,见其恶寒而憟,热势甚高,舌质红,苔黄厚,此乃温热病之证而误作寒治之。全身检查:观其咽部红肿,颈部淋巴结肿大,乃以温热证急投以重剂银翘散治疗,服药3剂,热退身凉,调理一周而愈。
可见临证寒热多复杂,热证见寒象,多表现初为憎寒,继则发热甚高,而非桂枝汤之淅淅恶寒,翕翕发热,古训:“恶寒非寒,明是热证”足可信也。
辨证毋忘辨病
中医辨证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论,但临床之时,则多重辨证而忽视辨病,笔者验之临床,当以辨证为先,若忽视辨病是不全面的。
2004年3月6日,张某因妊娠五月腹痛而求治。主诉:“胃脘疼痛,并伴恶心呕吐,腹痛甚时汗水淋漓,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辨证此乃妊娠胎气不和,肠腑气滞之故。投以紫苏和气饮2剂以图缓解(组成:当归、川芎、炒白芍、党参、紫苏、陈皮、大腹皮、砂仁、枳壳)。
患者服药后症状加重,腹痛转甚,汗出呕吐,急诊之,触之腹部压痛,以右下腹明显,综合各种证据诊为妊娠合并阑尾炎,中西医结合以保守治疗,给中药清热解毒并兼安胎之品,治疗10余日而愈。
此例病人诊治之误,误在辨证而忽视辨病,中医之证可反映疾病的全过程,包括病因病机,及治疗总则等因素,以总体揭示病之性质规律。中医之“病”则是疾病过程某一阶段主要矛盾的综合,“证与病密切相关,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正确诊断治疗。
施治重体质
疾病的发生多是以体质作为基础的,《内经》早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质有阴阳偏颇之异。疾病的发生常以体质为机转。故体质决定发病,也决定“证”的性质,故体质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重要意义。
李某,女,42岁,患头晕数年,经服中药少效。2008年7月5日初诊:主诉头晕时有发作,甚则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并见口干,口苦,便秘,溲黄。观其面红,体胖,舌边红苔厚腻,脉沉滑。
而前医用药多以养阴熄风清热等药,诸如生地、生白芍、天麻、钩藤、僵蚕之类,笔者思其体胖乏力,胸膈满闷,时有恶心吐涎之候,实属痰湿郁阻,清窍不利之证,四诊合参,用药如下:竹茹、枳壳、陈皮、半夏、茯苓、天麻、泽泻、焦白术、苍术、甘草。嘱服5剂,水煎饭后服,每日一剂。
一周后复诊,头晕减半,胸膈觉宽,食欲也增,前方加神曲、旋覆花等品,先后服药20余剂,病未再发。
观此案实乃重视体质因素,改阴虚生风为痰热证治而收效。可见体质与疾病关系密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