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脉象是扶正祛邪的重要依据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脉象是扶正祛邪的重要依据
[复制链接]
141
|
0
|
2019-8-23 01: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段某,女,63岁,2013年9月初就诊。患者糖尿病病史5年。自述近年体质大不如前,经常感冒,每次感冒症状并不严重,测体温不高,但迁延许久不愈。不耐风寒,感冒防不胜防。
刻诊:已感冒数日,自觉恶风、易出汗,周身酸楚不爽,后背沉重;神疲乏力,精力不济;口干,咽稍红,舌淡红,舌苔薄,舌下静脉无瘀紫,右脉弱,左脉弦滑饱满。
辨证:少阴不足,太阳空虚,营卫不和兼少阳枢机不利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法半夏10克,生姜4片,党参10克,大枣4枚(撕开),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40克,防风10克,黄芪30克,炒白术10克,菟丝子15克,巴戟天15。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服5剂后,自觉恶风程度减轻,余症依然,原方继服5剂,感觉身体轻快,恶风大减,精神体力转佳。病机结构未变,原方再服,并告知其今年冬天体质会有进步,感冒次数会明显减少,病人欣然。
体会:如果单从症状的描述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太少两感,正虚邪恋”的病机结构,一方面有太阳表虚,营卫不和的表现,一方面又有少阴精亏的表现。太阳的内应是少阴,太阳是人体第一道屏障,但是它的防御能力却来源于少阴。
该病人感冒缠绵难解,从不发烧,是正气不足,无力与邪相争之象,只有少阴精气充盈,才能保证有“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太阳。中医有句话:“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深刻揭示了太阳与少阴的表里关系。
另外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就是为什么方中用了小柴胡汤?依据在哪里?原因是病人左手的脉象,这个脉象是一个三阳的脉,提示她不是一个单纯的太少两感,摸到这个脉象时,笔者问患者平时爱生气吗?心烦吗?病人点头,并告知长期与老伴闹别扭,心情不畅。
脉诊一直是笔者临床的短板,而这个病例带来很多思考,中医治病不离扶正与祛邪,什么时候应该扶正,什么时候应该祛邪,“脉”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当症状繁杂,真假难辨时,脉象常常可以一锤定音,这在名老中医医案中屡见不鲜。
比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有“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这个主诉看起来好像是个气虚重证,那么能不能用补中益气呢?这就要靠脉象来抉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脉象一定是弦滑饱满或紧滞的,否则是不能用柴胡剂的。同样,面对临床上大量的慢性疲劳综合症病人,到底是该补气还是该理气?就要靠脉象。
那么,能不能把脉学变得简单一些,好让中医人有门径可入呢?笔者觉得可以先分虚实,确定病在三阳还是在三阴,这样,就先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就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笔者以为:凡见脉浮、洪、大、数、弦、滑、饱满、有力、焦躁、动数、上越、紧滞的,是病在三阳,提示三阳有滞碍,治疗当“汗、吐、下、和、清、消”以宣通障碍。
凡脉见微、细、小、弱、软、无力的,是病在三阴,特别是在少阴,治疗当“温、补”以扶正固本。祛邪是治标,扶正是治本,无论什么病,最后都要在扶正这里收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心之水选择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