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寒温合一治热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寒温合一治热病
[复制链接]
134
|
0
|
2019-8-23 0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伤寒杂病论》是寒温合论
热病寒温合论,从源头而说,实出《内》《难》。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显然,它们是寒温合论的。
从东汉至晋(约公元3世纪),我国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奇冷,史上有一夜之间,泼水浇铸高大坚冰防御工事,退敌成功的记载,足见其寒冷的程度远非“滴水成冰”可比。加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寒疫暴发流行,致死者众。遂有仲圣之出,以救众生之难。
当今之世,说到“温疫”人们多不陌生;若提到“寒疫”,不免就有人感到生疏。其实,“寒疫”“寒毒”之名,《素问·剌法论》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即不邪干”之说,此“五疫”即包括寒水疫毒。仲圣更在《伤寒例》中明确提出:“天气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仲圣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实也是寒温合论的,其三承气汤的苦寒攻下、麻杏甘石汤的辛凉清透等一直为历代温病学家所重,并一直为今医习用。只是由于当时的疾病谱以寒疫为主,故详寒略温而已;对风温坏病等虽有提出,却语焉不详。
由于仲圣之功,中华民族在公元3~5世纪世界疫病大流行的死亡风暴中得以幸存并繁荣。
在此后的千余年之中,医界尊仲圣,学习王叔和保存下来的《伤寒论》,研究之,发挥之,应用之,名家辈出,渐成一派(其中又有多“派”,只是学习方法、见解不同而已),但却把它拔高到“半部《伤寒论》可以治万病”的神圣地位,一味维护,不肯与时俱进。其实背离了仲圣精神。试想当年若不是仲圣与时俱进,何来《伤寒杂病论》巨著问世、救世?
温病学说随瘟疫而变生
至宋金时(11世纪左右),由于社会环境、气候变化与人居世态大异古时,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温热病流行,而医者墨守伤寒成法不变,违背了仲圣“随证治之”(实则是今之“辨证论治”)的原则,造成热病临床疗效大幅下降。面对现实,医界有识之士开始质疑伤寒诸方,并另辟蹊径。
首先是刘河间主火热。他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遂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衒,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四库全书提要》对他的辨证论治水平予以了肯定,评说:“作是书,亦因地因时,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
任应秋在他主编的《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专业试用教材)中评说:“他(指河间)总结出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提出辛凉解表,清热养阴的治法,突破了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风气,对后世治温病以很大启示。”
然而,突破保守风气并非易事,率先的突破常常不被重视和采纳。在其后的几百年中,保守者仍固守其论,不肯(或因古代交通、通讯、印刷、传播等不发达而不知)前进一步。这从当时一些医家的著述中清楚看得出来。
如庞安时(宋)在《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中提到:“四种温病败坏之候,自王叔和后,鲜有明然详辨者,故医家一例作伤寒,行汗下,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医家未能明辨是非,把责任全推到王叔和头上有失公允)
直至明末清初温疫大流行,仍然如此。从吴有性《温疫论》中可见一斑。他写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此时已是距河间主火倡导辛凉、清热500余年后的1642年!吴氏此书独树一帜,开温病学科之先河,详论温疫病因病机传变治法方药,切合实用,刊行版本一时达84种之多,影响甚大。其后200年中,温病诸家辈出,辨证论治臻于完善,逐渐形成温热学派。
温病学派的产生、发展与成熟,与历代温疫的流行史并行,且每每都能找出对治之法,控制其流行,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相对来说,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公元14世纪,鼠疫连续5年夺去了欧洲2500万人的生命。
从上可知,无论是伤寒学说还是温病学说,它们都是当时杰出医家因应对疾病谱的变化而形成的,是对热病辨证论治水准创新、提高的结果。
史证: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温病学说原本是中医热病理论继仲圣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可望问鼎医学顶峰。却由于人们的守旧,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从中一刀劈开,生生分成冰炭不相容的两个事物,各立门派,相互论争,结果恰恰扼杀了其无限的生命力。
何以故?因它们的本质是一脉同流而非同源分流的。
首先,每一位温病大家,都是精通仲圣之学的,他们首先是伤寒大家。他们在充分认识了伤寒学说精髓的同时,在临床实践面前,也认识到了温热病与伤寒迥异的现实,经历了一段艰苦卓绝的摸索与思考后,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令几近完美的热病辨治大厦高高耸立。温病与伤寒,它们是一而非二。
正如吴鞠通在其所著《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说:“是书虽为温病而作,实可羽翼伤寒,……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症。”又说:“天地运行之阴阳和平,人生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哉!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凉病寒,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各救其偏,以抵于平和而已。非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妙道。岂可各立门户,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温病条辨·续篇·辨寒病之源于水,温病之源于火》)可见,温病大家是有突破能力的一流伤寒专家,而且是立足于寒温合论的。
其次,当时许多医者虽同以研习伤寒著称,却既不能领会仲圣寒温合论的实质,又不能如吴又可、吴鞠通等温病大家那样有所突破、有所前进,面对临床新的疾病谱,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其保守者更起到了阻碍发展的作用。
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说:“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弥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侮仲景之法。”确实,温疫流行,还要“遵”仲圣麻桂法,造成恶果,反侮“古方不能治今病”。仲圣冤枉!
当然,也有例外。如公认为“伤寒学派”的庞安时(宋)就着意发明温热,在所著《伤寒总病论》一书中,第五卷专论温热,以大剂石膏为主,为清代余师愚清瘟败毒法先开门径。此公是数百伤寒注家中难得的一位能独立思考,发明仲圣论温之学者。此外,著《伤寒温疫条辨》(亦称《寒温条辨》,清乾隆49年付梓)的杨栗山氏,也是发明温疫的寒温合论者。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男科病治疗中心
临床经验
聆听你的声音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