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曹氏误判小柴胡汤为汗剂析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曹氏误判小柴胡汤为汗剂析
[复制链接]
140
|
0
|
2019-8-23 01: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几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一个关于曹颖甫先生的学术研讨会,初闻曹颖甫先生称“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很感奇怪。后拜读其《伤寒发微》始知是其以《内经》释《伤寒》之故。近反复读《伤寒论》有关瞑眩的论述,联想到曹氏提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始悟其误断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混淆发汗与汗出
误读《伤寒论》条文
发汗,是经方针对表证,应用最早、最多,通过发汗愈病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用于太阳病、少阴病,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皆属发汗剂。但小柴胡汤历来被认为是和解剂,曹氏为什么把小柴胡汤当成发汗剂?分析其缘由,可能对读懂《伤寒论》有所裨益。
曹颖甫提出小柴胡汤是发汗剂,见于对《伤寒论》第101条的注解。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曹颖甫注解道:“凡柴胡汤病证,不惟以口苦咽干目眩言之也。少阳无正病,故方治绝少,所谓柴胡汤证,皆以太阳病邪内陷言之。是无论太阳伤寒由水分内陷者,当从汗解;即太阳中风从血分内陷者,亦当从汗解……后文云: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夫所谓解外者,与上欲解外者用桂枝汤本同一例。桂枝汤解外曰发汗,柴胡汤之解外,独非发汗乎?不发汗,则营卫二气之内陷者,何自而出乎?况本篇又云: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非大柴胡汤),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合之本条,不明言发汗乎?吾故曰柴胡汤为汗剂也”。小柴胡取汗之实解读
很显然,曹颖甫把本条和第149条的“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皆认为是小柴胡汤的发汗作用,因此把小柴胡汤视为发汗剂。
诸家解读小柴胡取汗之实
对第101条的解读,历代注家多有明确认识,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曾指出:“本条主旨是柴胡证的辨证方法,及误下后再服柴胡汤,可能发生战汗而病解。”
战汗,在《伤寒论》里是指瞑眩反应之一,与发汗不同。关于汗出的机理,陈亦人明确是战汗:“柴胡证,治以下法,自属误治,最易致少阳之邪内陷而发生其他变证,则非柴胡汤所能主治,但还应以证为凭,如果柴胡证仍在,则知邪未内陷,仍可再用柴胡汤。不过,邪虽未陷,正气毕竟受到损伤而虚,因此,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祛邪而正邪剧争,于是蒸蒸而振栗战抖,继之发热汗出,邪随汗解”。
清代汪苓友谓小柴胡汤为和解:“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者,误下之也,若柴胡证不罢,以无变证,故其病犹在也,当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得汤必蒸蒸而振,振者,战也,战而后发热,故云蒸蒸,互词以见义也。正气与邪气相争,正气胜则邪气还表,故汗出而解。”明确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不是发汗剂,汗出是战汗,是正气旺盛自能胜邪的表现。
胡希恕更明确指出:“柴胡证禁下,若误下之后,柴胡证未变,可再服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一句,后人常误以为柴胡汤为发汗剂。蒸蒸为热象,服小柴胡汤后,人觉蒸蒸发热烦躁而寒战,发热汗出,这是邪盛正虚时,服药中病而出现的瞑眩状态,而非每服柴胡汤都会发生。”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語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