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河间派实为病机气宜派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河间派实为病机气宜派
[复制链接]
228
|
0
|
2019-8-23 0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刘河间所开创的医学流派史称“寒凉派”,然而细究后会发现,视其为“寒凉派”“主火论”者,是“见其偏而未见齐全”。河间的视野贯穿人与自然,为医不仅重方更重疾病机理,其实践重寒凉而不偏执于寒凉;故笔者认为,称河间所开创的医学流派为“病机气宜河间派”更妥。以下详细解说。
谨候气宜 无失天信
《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并谓“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可见经方学派是以娴熟运用方药“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反之于平”而著称,而非当今一些医家认为的用“经验方”而不讲理。
经方学派不仅讲理,而且讲的是“人与天相应”的大道理——“因气感之宜”,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强调勿“失其宜”。
《汉书·艺文志》中的“气感之宜”,应该就是《内经》中的“气宜”。也许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在人与自然更亲近的汉代及之前,“气宜”、“气感之宜”是大众都能明白的流行词汇;只是在人与自然越来越远的后世,才对于自然给予人的指引越来越陌生。
何谓“气宜”?《中国医学大辞典》认为指“六气各有所宜也。”《内经》中讲“气宜”有两篇,一为《素问·至真要大论》,一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都在运气七篇大论之中。运气七篇大论都是讲天地的,于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朦胧的印象——“气宜”是讲天地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至真要大论》是《素问》第七十四篇篇名,论六气司天,六气在泉。有正化,有胜复,有主客,有邪胜。其以至真要名篇者,因司天在泉之精气,乃天一之真元,治病者无伤至真,为养生之至要,故名。
马莳注:“在天地为气宜,而在人身为病机。”方药中先生解释“气宜”时说:“气宜”,即六气之所宜。质言之,亦即正常气候变化规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无失天信,无逆气宜。”“天地升降,不失其宜。”《六元正纪大论》是《素问》第七十一篇篇名,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及间气之加临。方药中先生解释“天地升降,不失其宜”时说:“天”,指司天之气。“地”,指在泉之气。“升降”,指司天在泉之间的循回运转。“宜”,指正常,“天地升降,不失其宜”,其义与前句“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相似,均指使司天在泉之气循回运转正常。
无论是“谨候”“无失”还是“无逆”,都讲到了天地之“气”的不可违逆。比单讲人体的“病机”境界更大,眼界更宽,出发点更高。
将“气宜”写入书名的临床家很少,而刘河间便是其中之一,这点足以显示刘河间的伟大。刘河间有此认识,得益于他及他所处的时代对于运气学说的重视。
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论,河间主要讲运气分主四时,在《原病式》中,河间多讲小运、主气,肯定了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客观存在。然河间亦讲大运与客气,其研究运气之要有三:
一是《图注素问要旨论》全面发挥运气学说,与《素问》七篇大论及《天元玉册》相互发挥。二是从病机发挥运气亢害承制,以《原病式》《伤寒直格》为代表,倡言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之说。三是依傍宋人理学而言五运六气,以《保命集》为代表。
以自然之理来解释人体与疾病,笔者认为这是河间的高明之处。人体本来即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能更好地顺应自然的规律,能动地化解自然界对人体不利的影响,便可以保持人体的“长治久安”。
河间论运气自然之理不仅在理论上,更有临床上的体现。如其用四物汤有四时增损之法: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他认为这样服用是顺四时之气,怕药力不足还可以加四时辅助之药,即春加防风,倍川芎成防风四物;夏加黄芩,倍芍药成黄芩四物;秋加天门冬,倍地黄成天门冬四物;冬加桂枝,倍当归成桂枝四物。(上文部分文字出自《中国医学大辞典》)
审察病机 亢害承制
受理学思想影响,河间辨病、论治务在求理,故其对于疾病机理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在《内经》理论基础上,辩证地、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剖析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脉、治,以及邪正盛衰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给予当时“按证索方”的风气以有力抨击。
河间对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有深入研究,以“取象比类”来发挥病机十九条,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分属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将病机十九条176字,演增为277字的辨证纲领,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内经》的六气病机臻于完善。
同时,以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反复辨析病机,阐发二万余言。由于当时社会温燥滥用的弊端,导致河间所接触的患者多为阳刚之体,所患多热病,于是河间对火热病机的阐发尤多,并且提出了六气化火理论,
河间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其阐发中医病机,为后世的中医病机研究做了表率。在其影响下,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以及明清医家重视病机的探讨,使中医的不同学说相互争鸣,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河间对于病机的研究可谓入微,如辨“热极似寒而非真寒,寒极似热而非真热”时,以吐下霍乱为例;他强调:“或云热无吐泻,只是停寒者,误也。大凡吐泻,烦渴为热,不渴为寒……但寒者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而数。或损气之液过极,则脉亦不能实数反而弱缓,虽尔亦为热矣”,思维缜密,足资效法。
此外,将“亢害承制”引入病机的讨论也属于河间的创举。
“亢害承制”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含义为:六气亢盛就会产生损害作用,所以自身内部会有相应的气来制约它,有所制约后才能生化。如果亢盛无制,就会使生化之机败坏紊乱,从而产生病变。由此说明了五运六气间的相互平衡、制约关系。
“如春令,风木旺而多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凉之下,天气反温,乃火化承于金也;夏火热极而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这种辨证看待复杂问题的方法,可以解释临床上出现的复杂的、似是实非的假象。
“亢则害,承乃制,故病湿极则为痉,反兼风化制之也;病风过极则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兼化者乃天机造化抑高之道,虽在恍惚之间而有自然之理。”由此我们知道这种“反兼胜己之化”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并且正是这种规律的存在,才能使六气维持正常,气候也就不致太过或不及,万物才能生化不息。
复杂的疾病,需要有复杂的思维与之适应,河间用“亢害承制”来告诉我们病机的复杂性。察机时需要重视,论治时同样需要不能松懈,“其为治者,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夫五行之理,甚而无以制之,则造化息矣。”实质仍是治病求本之意。河间用“亢害承制”来扭转当时查机论治停留在表象上的倾向,如下利专主白寒赤热,厥逆专主寒证等。
总之,自金元之后,中医学重新回到了重视疾病机理的轨道上,虽为时势所然,但河间的开山之功亦不可没。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社区管理
中医外科
中医内科
男科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走进中医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妇科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