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经方应用需讲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经方应用需讲理
[复制链接]
163
|
0
|
2019-8-23 01: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为什么说“经方应用需讲理”呢?
因为目前在基层有一种倾向或者说误解,认为经方应用是可以不讲理的,只需参考别人的经验,或有些应用的指证,对症用方即可。对于小病小症,即使治错了危害也不大,可以不必太认真。
但是这种“拙者失理”“以剧为愈”的情况不断在临床一线蔓延,导致疑难病症越来越多。本来是轻浅小病,却因为误治变成了顽疾,这种情况的原因便是“不讲理”。经方界存在这样的误区已经很久,不得不辨。
经方是什么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在《经方的魅力》中说:“经方,原来是古人对经验药方的称呼。比如,汉代对书目进行分类时,就将研究医学理论特别是养生的道理和方法的医著归入医经,把古代相传的经验药方,则归入经方。”
《中医大辞典》对“经方”的释义是:“汉以前的方剂称为经方。其说有三:一说指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二说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三说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指第三说。”
上述对经方的解释都强调了应用的时间之长,把时间定于汉代。从汉代流传至今的方剂可以叫经方。但是,为什么有的方剂流传了下来,而有的却没有流传下来?历史的偶然不容忽视,但是有一种必然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即经方包涵着深刻的道理在其中。如果能不断地探究这些道理而有得,便可以创造新一代的“经方”。
这里,笔者强调了以“是否包涵至理”来界定经方,而不是以时间来划分。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收录的《七略》。
笔者反复研读这段话,发现汉代用经方是讲理的。“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
“经方者”是干什么的呢?这段话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经方家要“本草石之寒温,……致水火之齐”,就是说根据药物的特性,按照方剂理论组合为方,笔者理解,其中蕴含方和药的机理。
另一方面,经方家要“量疾病之浅深,……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就是说根据疾病的理论,根据人天相应的理论(关于“气感之宜”不可等闲视之,应与《内经》中之“气宜”相关,是指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利用合适的方剂让偏离健康的身体“反之于平”,笔者理解,其中蕴含着天、人和病的机理。
如此来看,在“经方十一家”那里,用“经方”是讲理的。不仅要讲方药组成之理,更需要探究天、人和病的机理。后世有些人认为,用经方可以不讲理,只凭经验,在“经方”这个词的缔造者那里是行不通的。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雪贝贝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