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彭子益别论“伏气温病”启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彭子益别论“伏气温病”启示
[复制链接]
170
|
0
|
2019-8-23 0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彭子益别论“伏气温病”说
中医辨治温病,历来有新感与伏邪两大原则。“伏气温病”之说始于王叔和,王叔和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依据,于《伤寒论》之首加序例曰:“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自此伏气温病一唱百和。
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治法”中所云:“是以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时成病,即冬令之伤寒也。其轻者微受寒侵不能即病,由皮肤内侵,潜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内热,迨至内热积而益深,又兼春回阳生触发其热,或更薄受外感以激发其热,是以其热自内暴发而成温病,即后世方书所谓伏气成温也。”
与其他医家不同的是,民国医家彭子益在其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提出温病为“本气自病”。他认为:“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彭论混淆了“寒”与“藏”
笔者认为,他在分析“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时,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相混淆了。
他认定“寒”字为“藏”字。解释为:“寒者,冬水封藏之气也。平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养成木气,交春阳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畅遂,不病温也。阳根者,藏则为生气,不藏则化邪热。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温;泄之不盛者,冬时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将木气本己根气摇泄而起,木气失根,故病温病。温病都是虚证,原因即在于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养木气之药,所以《内经》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凡冬时咳嗽、不寐、出汗、劳心、多欲等事,皆不藏精的事。”
彭论有耐人寻味处
虽然彭子益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混为一谈,但读过后,仍令人颇受启发。笔者以为彭氏温病的“本气自病”说,很耐人寻味,可结合《内经》原文进行探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笔者要强调的是,后四句所论疾病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为“物极必反”之意。原文讲“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显然“寒暑过度”所致疾病为物极必反。那什么是“寒暑过度”?我们讲冬寒夏热,是正常现象,若冬天不寒,夏天不热,此为不及,若冬天过寒,夏天过热,当为过度。
正如彭氏所云: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体的气机运动亦应如此。冬天是阳气封藏的季节,阳气的封藏是为了来年更好的升发,阳气作为我们一切活动的能量来源,必须要经过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体力充沛”。但若冬天过于寒冷,则阳气封藏固密,一交春令,木气升发,这时封藏之令不行(因过于封藏而不能封藏),木火之气偏盛,而成温病,此为“重阴必阳”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再说彭氏混淆的“寒”与“藏”,吴鞠通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中,“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其实,“精”,指的就是阳气。
对此,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也讲,精是阳气的封藏状态。因此,“冬不藏精”是指冬天不够寒冷,即气化不及,阳气封藏不固,或者人体不能顺时调养而使阳气外泄,阳气没能得到充足的“睡眠”,过于消耗,而春天又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本来就没能休息好的阳气还得继续“工作”,这样,阳气的卫外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此时所得温病,就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温病。
由此可见,“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有区别的,前者因冬日封藏之令太过,至春日疏泄之时,阳气升发过度,木火之气偏盛所致,为“物极必反”之意。而后者,是冬令阳气封藏不足,过于消耗,卫外功能减弱所致。
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治疗方面,笔者认为两者均可以白虎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针对于温病为阳气升发太过,木火之气偏盛的机理,白虎汤就是促使阳气敛降,制约木火之气之方。而后者更宜用白虎加参汤,因后者为阳气虚损之证,人参既能补气又能生津,正如焦树德所言“人参补阳生阴”。
此时不宜用黄芪,黄芪虽亦为补气之品,但张锡纯认为黄芪的升力大于补力,而人参的补力大于升力。温病本为木火偏盛之病,黄芪的升力会加重阳气的耗散。故凡温病兼气虚者加参不加芪。
且温病的发生每年均有可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从以上经文中可以看出,温病的发生均由少阴君火或者少阳相火的加临,使得该阶段的气候过于温热所致,为木火偏盛,阳气过于疏泄之病。故笔者认为,用彭氏“本气自病”说解释“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似乎比“伏气温病”说更为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临床经验
社区管理
中医外科
中医内科
男科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走进中医
肝病治疗中心
中医妇科
雪贝贝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