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复制链接]
95
|
0
|
2019-8-23 01: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流行性感冒临床常见症状有:恶寒、发热(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或呕吐、恶心、腹泻。老人、婴幼、儿童及体质虚弱者容易并病毒性肺炎或脑病。本病以冬春为主,四季均可发病,可传染、可流行。
根据以上特点,该病属于中医“伤风”“感冒”范畴,病情重者称为“重伤风”,并发肺炎或腹泻,中医属于“风温”范畴,若出现暴发或流行,中医称为“时行感冒”“瘟疫”“疫疠”。
流行性感冒发病、病情严重程度与疫邪的严重程度有关,亦与病人的体质和季节、环境等因素有关。
《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所以宋、明时代外感热病的处方中已运用人参,如参苏饮、人参败毒散,补气固表而祛邪。
《景岳全书·伤寒典》说:“伤寒为患,多系乘虚而入者”,“凡伤寒而死者,必由元气之先败”。《景岳全书·瘟疫篇》说:“伤寒温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故大荒之后必有大疫。”张景岳主张用理阴煎、大补元煎、右归饮等加发散之品,两者兼顾(《景岳全书·伤寒典二十七》)。
他还提出“补中亦能散表”说(《景岳全书·伤寒典二十八》)。至温病学说认为温邪最易伤津液,重视救阴和养阴津,如增液汤、三甲复脉汤之类。
流感暴发或流行期间,老年人、孕妇、婴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合并肺炎或合并脑病者死亡率较高。据现代研究观察,流感起病后,可有1~4天好转期,病情较轻者即缓解而自愈,若病情严重者4天以后病情加重,发热增高、剧咳、咯脓性痰、气促、发绀,可伴发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
《素问·热论》已看到此规律:“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者,皆六七日之间,其愈者,皆以四日以上者。”
而张景岳更提出瘟疫有相应的病程,有些可自愈:“瘟疫……以其多发于春夏,且因时气偏行,大小相似,必待日数足,然后得汗而解者,是为疫病之证。”这些描述对于流感是非常符合的。
流感起病急骤,冬春多见,但四季均可发生,病人数量多,不分性别、年龄、体质均可波及。每次发病呈现的证型受气象、地域、病毒种类、人群免疫状态不同而差异较大。
此外,对本病的辨证方法很多:有主张按《伤寒论》六经辨证为主,有主张按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有主张按吴鞠通“三焦辨证”为主,亦有主张按早期(初期)、中期、恢复期分期辨证为主。
以上方法各有利弊,近代推崇将各种辨证方法综合应用,提出本病的主要证型,辨证施治。
笔者认为,本病初期,有外邪、有表证,应发表散邪为主,应认清寒、温、暑、湿之偏重。本病亦可初病即里热炽盛或逆传心包,就应直达病所,不可拘泥病期而先散表,邪入里涉及肺、胃、肠,亦可犯及心肝,甚至内闭外脱,危急生命。病情严重者容易损伤体质,而病后调摄使病人较快地恢复健康也是中医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古科技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