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若要痰饮退 宜用姜辛味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若要痰饮退 宜用姜辛味
[复制链接]
79
|
0
|
2019-8-23 01: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医圣张仲景治痰饮的基本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把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使用,体现了这一大法。三药均性温入肺,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
此三药联用,散中有收,收中有散,彼此协同,互相制约,体现了“温药和之”之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方、厚朴麻黄汤等方均以此为主温化痰饮。证之临床,确实有效。
外寒内饮,饮停于肺,小青龙汤是疗效确凿之方。水停心下,水气凌心,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苓桂术甘汤温阳强心,健脾化饮。但在某些心脏病寒饮泛滥之际,该方尚难取效,每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助之,往往饮邪温化,心病可缓。
“脾为生痰之源”,对某些慢性心肺疾病之痰饮内盛证,六君子汤可治,但须加姜、辛、味其效始见。寒饮在肝,其证以呕、咳、涎三者并见而不气喘,此肝寒犯胃射肺,每以吴茱萸汤加姜、辛、味以及半夏投之,常能获效。
寒饮在肾之咳喘多见于老年患者,痰涎极盛,舌质反见光红,乃下焦寒饮内停,虚阳上浮之假象,当投真武汤加姜、辛、味温肾健脾化饮,随痰量减少,咳喘渐平,舌质亦由红转淡。
另有一类阳虚痰喘,痰饮不及真武汤证之盛,但肾阳亏虚腰膝酸冷,宜补肾化痰,每以阳和汤加姜、辛、味治之,效果良好。
阴虚水泛为痰之患者,临床不乏其例,舌红脉细数为肾阴亏虚,咳喘难卧,痰涎清稀量多为饮邪泛滥,投以金水六君煎加姜、辛、味,重用熟地以滋养肾阴,其疗效甚佳,但不加则效力大减。
此外,更有心肺脾阴阳两虚之痰喘,病涉多脏,阴阳乘戾,寒热混杂,虚实互见,症见咳喘咯痰,动则尤甚;汗出心悸,而面唇紫绀;上见口渴不饮,唇舌乏津;中见胃脘痞满,胃纳呆滞;下见腰膝酸冷,小便清长,舌质深红少苔,脉象细数而促。
此上有虚热,下见虚寒,肺失肃降,脾不运化,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痰饮内盛,是某些心肺疾病发展到晚期的危重阶段,急以《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加姜、辛(原方有五味子)投之,常可使病情缓解。(贾佩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古今医案
中医内科
流年无殇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