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脏腑有“性” 顺势而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脏腑有“性” 顺势而治
[复制链接]
224
|
0
|
2019-8-23 01: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五脏六腑 秉性各异
受文化背景及认知方法的影响,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
在这样一个认知体系中,人体被看成一个小宇宙,脏腑被看成一个小社会,因而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不仅各有其职(“岗位职责”),而且还具有“三性”:
一是自然属性:基于“天人相应”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界有着内在的关联,如肝属木,应春、应风;脾属土,应长夏、应湿等。二是社会属性:如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官等。三是生理特性:如肺为娇脏、脾喜燥恶湿等。
通过联想类比,可以说每个脏腑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鲜明个性和鲜活特质。因此,临床不仅需要明晰脏腑之“能”,更应该了解其“性”。
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不仅描述了五脏之病与季节、昼夜的关系,而且指出了其治疗中的苦欲喜恶,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这里的补泻之义,即是就五脏本身的喜恶而言,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
由此不难理解,只有在治疗过程中充分适应脏腑的个性特点,做到投其所好,顺性而治,才能收到药中肯綮之效。
顺性治病 组方用药
顺心之性
心为君主之官,属火,应夏、应热。其功能有二:一为主血脉,即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心气是其源动力;二为主藏神,主司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血脉宜畅,惟此才能保证血行的顺利及心血的供应;神宜静谧,惟此才能调控血行,神态安和。二者构成和谐的状态。
但心为火脏,“心恶热”(《素问·宣明五气论》),不耐热扰,一旦有热,无论来自内外,如暑热、风热、痰热、湿热、肝火、胃火、肺热、积热、虚火等,均易扰动心神,可见心烦、狂躁、心悸、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症。
因此,治心一则多清,常用泻心汤、黄连温胆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等;二则要处理好血与神的动静关系。
顺肺之性
肺为相傅之官,属金,应秋、应燥。其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等。因肺“两叶白莹,虚如蜂窠”(《医宗必读》),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招致邪侵又不耐邪侵,风寒、风热、风燥均易伤之,故有“娇脏”之称。故护肺重在加强调摄以顺应四时。
此外,肺居高位,形如“华盖”,宣发向外,肃降向下,共同完成津液、水谷精微的布散及浊气的排出。而肺主肃降, 一方面有赖于肺的宣发通达,一方面还需要清凉、湿润的环境。
因此,治肺当注意宣与降、散与收的结合,如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桔梗与杏仁、麻黄与白果、桔梗与枳壳等药对均是这种用药的经验总结。
[1] [2] 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低头花已谢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